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首页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以集群化发展为抓手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共兴

2020-04-01 浏览量:2188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首图1.png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对照学习国内外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经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以集群化发展为抓手,携手共同克服区域产业能级偏低、协同发展水平不高、创新等要素不足等问题,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西部经济中心。

1619509928043009031.png


先发地区城市圈.png


  研究表明,经济圈或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的空间集聚、协同共兴是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经济圈或城市群的基本动力。世界级经济圈或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一般有两大特征:一是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价值链高端,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与产业集群;二是各城市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形成清晰的分工合作网络,即各城市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分工协作,在产业发展环节上上下衔接,在产业发展要素上互相保障,形成高度一体化产业体系。

  国内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圈或城市群均注重产业高端化发展,突出服务经济和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如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中巴黎大区产业结构高度服务化,旅游、文化、教育和生活艺术业高度集聚;注重推进区域内部形成清晰的分工和产业网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如长三角城市群推动各城市产业协同打造电子信息、汽车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注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优势资源推动城市群产业创新升级,如日本太平洋城市群依托日本顶级名校筑波大学和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技术开发机构,打造日本的科学研究中心,形成服务城市群产业升级发展的知识经济产业圈。


1619510021113061324.jpg图1  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座谈会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圈或城市群中极核城市往往占据价值链的高端,是创新、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高度集聚的中心,一方面,极核城市代表或引领经济圈或城市群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对整个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活动起着风向标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应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纽约以其全球性金融机构集聚影响全球金融业发展,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时尚潮流影响全球时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极核城市产业结构高度服务化,为整个经济圈或城市群提供高端化专业化服务,如纽约、伦敦、东京等极核城市均以发达的商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所在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服务。


1619510177366020193.jpg图2  美国纽约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png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集聚发展成效初步显现,产业合作持续深化,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人才、资金等要素合作有序开展;但总体上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布局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发展“竞争>合作”,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为纽带的产业协同发展不足。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区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稳定发展,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10年的11.8:52.1:36.1调整为2018年的8.5:42.9:48.6,实现由工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两轮驱动”的转变。


1619510391106034228.png

图3  2010-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总值及三次产业占比


  但产业发展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目前,经济圈虽然在电子信息、汽车生产等多个产业领域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优势,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但同时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突出,多数产业主要发展环节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环节,研发设计、管理营销和后市场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发展不足、层次较低,产品结构相对低端,产业创新总体水平偏低,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


1619510448017018173.png

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产业领域的现状发展环节


  (二)产业聚集发展明显但“横向”竞争比较突出

  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经济圈内产业集聚发展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摩生产、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轻纺食品、金融文旅等为主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汽摩生产、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产量和产值位居全国前列,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工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8)》显示,川渝两地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指数得分分别位列全国第7、8位。

1619510534393051382.jpg

图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布局


  但经济圈内各城市主导产业布局相似,发展重点方向大同小异,产业竞争大于合作。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产业分工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经济圈内城市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大于0.8(表2),产业差异化发展不明显,“同构”现象突出。成渝两市作为经济圈的“双核”,支柱产业重合度较高,产业布局趋同,在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上存在产业“拼抢”、直接竞争现象,不利于整个经济圈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1619510583708028921.jpg

表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三)园区共建稳步推进但产业“纵向”合作不足

  随着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合作园区共建稳步推进,为产业配套协作提供了载体。近年来,各城市积极开展产业合作交流,达成了《共建成渝中部产业集聚示范区合作协议》等一揽子合作协议,签署了一大批重点项目,产业合作不断扩大范围,产业合作支撑载体不断夯实。截至2018年底,经济圈内已建、在建和拟建的产业合作园区数量共有10个,涉及汽车和摩托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领域。


1619510687567094342.png

图5  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情况


  从产业链上下游“纵向”合作情况来看,经济圈内大部分城市产业发展均集中在加工组装等低价值环节,区域间产业前后向联系小,缺少合理有效的分工合作。例如,成都、重庆、德阳、绵阳、南充等不少城市都在积极布局汽车产业,但多数城市都集中在零部件加工制造、整机组装环节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协作配套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和紧密联系的产业链。


图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汽车产业布局示意图.jpg

图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汽车产业布局示意图


  (四)要素协作逐步开展但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

  经济圈内技术、人才及金融协作配套有序展开。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川渝两地积极推动经济圈内科技平台共建共享、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如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大学、重庆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等川渝两地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了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技术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另一方面,川渝两地积极推动经济圈内各城市相互投资,投资领域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农业产业化、房地产、商贸物流等多方面。近三年,渝企入川实际投资4799亿元,占四川引资总量的19%,同期,川企入渝实际投资3088亿元,占重庆市引进内资总量16%,列各省市第二位。


1619512105686002123.jpg

图7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效果图


  但总体上要素协作的深度不够、广度仍有待拓展。技术、协作仅限于高校院所及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力量参与共建的大科学装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其他重大科技平台共建力度不够;人力资源协同不足,缺乏服务整个经济圈的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特别是成渝双核人才互动不足,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服务辐射不足。资本要素协作仅限于相互投资,成渝双核金融资本市场、交易市场、融资平台缺乏互动,且向周边城市辐射服务不足。


以集群化发展为抓手.png


  对照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建设经验,针对经济圈产业发展与协同分工存在的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突出“双城”产业联动,以健全产业链、做强供应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为核心,整合打造一批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非核心产业向圈内其他城市疏解;着力推动产业平台整合发展及资源要素开放共享,积极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切实推进经济圈各城市由以往的相对粗放、同质化竞争的产业发展模式向集约创新、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努力打造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619512187731039625.jpg

图8  位于兴隆湖畔的天府新区独角兽岛主体工程已接近尾声


  作为“双城”之一的成都应树立产业生态圈建设理念,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产业分工,促进创新资源有效联动和协同整合,构建跨区域创新生态链和产业生态圈,共建产业发展载体及要素协同平台,加快打造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共兴。


  (一)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聚焦成都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开展“补链式”“延链式”“强链式”产业协作,协同打造一批“根植”性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是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依托,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华为成都研究所等科研资源优势,着重发展芯片研发设计、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软件开发和服务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强与眉山、绵阳、遂宁、自贡、内江、泸州等城市在电子零组件制造、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和新型显示制造等关联配套领域的协作,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链配套齐全、产业实力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二是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天府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功能区、成都绿色智能汽车产业功能区与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产学研示范园、绵阳高新区等园区在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设备、汽车产业等领域加强协作;着重在成内渝、成南渝沿线配套发展关键零部件、模具等配套环节,推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是做大新型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成都先进材料核心功能区、天府新区绿色能源新材料功能区、成都航空动力与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与绵阳循环经济示范园、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等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等领域加强配套协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四是培育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为依托,加强与重庆、泸州、南充等地相关园区合作,加快推动基因技术和细胞工程等高端领域创新研发,加速生物技术药、新型中药的创制和产业化;发展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养生保健等,推进健康产业延伸发展;发展医疗大数据、远程医疗、3D打印组织器官等,推动医药健康职能升级,共同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五是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成都智能应用产业功能区与绵阳高新区、德阳经开区在智能机器人设计研发、智能装备及终端产品研发、智能装备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智能装备应用推广等方面加强合作,全面提升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产业水平,加速培育形成“研发-转化-应用-技术服务”链条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1619512388129087309.jpg

图9  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


  六是培育新经济产业集群。主动加强与重庆、绵阳等城市在科研资源、高端要素集聚平台方面的合作,瞄准全球和国家科技创新趋势,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型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重点突破创新链的关键技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供应链+”为核心的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新经济产业集群。


  (二)突出错位协同,强化与其他城市分工合作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模式由以引进为主的跟随型向以培育为主的引领型转变,主动承担链接全球产业高端的责任,推动非核心产业或产业环节向周边转移,助力经济圈协同分工水平提升。

  一是“根植”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增强对经济圈产业能级提升的引领作用。聚焦“5+5+1”重点产业领域,研判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有针对性地引进核心配套项目,吸引协作配套企业来蓉发展;制定相应的资源要素供给、技改及品牌打造专项支持政策,确保优质资源要素集中供给。研究未来科技革命及产业发展前沿方向,择定部分细分行业领域重点攻关,加大政府基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力争通过长期持续培育形成一批具有颠覆性、裂变效应的“有根”产业。

  二是统筹推进非核心功能与产业向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疏解。研究出台成都产业疏解指导目录,重点将不符合自身发展定位的一般性制造业转移到经济圈内其他城市;按照生产性服务业分布规律,适度将与生产制造环节密切关联的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周边城市的生产制造基地附近,重点保留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

  三是主动强化与经济圈其他城市的分工协同。支持66个产业功能区向经济圈其他城市拓宽延伸扩展产业链,扩大协作配套范围;推动研究制定成渝产业融合发展清单,立足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圈内各城市产业发展细分环节调整优化,重点增强与重庆的错位协同,深化成渝电子信息、汽车等相同产业的合作,细化产业链分工;会同遂宁、广安、内江、南充等成渝产业协作重点城市,围绕汽摩整合制造、智能装备、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环保等产业,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三)强化创新协同,构建跨区域创新生态链

  主动发挥成都创新引领作用,联合经济圈其他城市共同争取国家级科学大装置、大平台,推进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高端创新平台共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一是争取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大装置、大平台。主动与重庆共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构建高质量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推动以成德绵地区为核心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枢纽;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天府实验室,布局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1619512587735043269.png

图10  成都超算中心效果图


  二是联合争取重大科技创新攻关及推广。协同经济圈其他城市合力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协同攻关;支持在蓉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成果应用示范,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经济圈内孵化转化;推动建设“成德绵”创新经济带,合力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机制探索和政策试点,协同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先进技术推广和应用。

  三是推动高端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推动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技术转移平台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促进经济圈内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川大、电子科大、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在蓉高校、科研机构与经济圈各城市在产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组建协同创新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共享高端创新平台。


  (四)共建平台载体,健全产业协同发展生态

  以产业协同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与经济圈其他城市创新推动合作园区建设,共同打造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协同服务平台,共建产业服务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生态。

  一是创新推动合作园区建设。主动创新“园中园”“共建园”等合作模式,积极以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经济圈其他城市共建产业园区或产业新城,探索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的利益分享机制;在金堂-中江、彭州-什邡、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眉山片区合作基础上,探索在成德、成眉、成资等交界处或飞地园区,率先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改革试验区。

  二是打造人力资源协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人力资源Uber平台和高端人才“双聘制”,打造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在蓉集聚;推动共建人才创新园,引导高科技人才开展跨区域创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以人才引进、挂职锻炼、柔性引进、院士工作站等多种形式打造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推动经济圈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资格互认,建立人才市场合作联盟。

  三是打造区域金融资本协同服务平台。规划建设金融配套服务基地,支持在蓉各类金融机构在经济圈内其他城市投资,加强区域内金融交易市场的合作,推动建设区域性资本要素市场;重点推动成都交子金融“5+2”平台融资服务向经济圈其他城市拓展,因地制宜推广“5+2”金融服务。


图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服务峰会在两江新区举行.jpg

图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服务峰会在两江新区举行


  四是共建产业服务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联合经济圈其他城市探索设立“企业洽谈会”“优势产业联盟”“产品交易会”等各类专业化、跨区域的产业服务平台或企业商务合作平台,为经济圈内企业提供企业融资合作、资源信息共享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组建经济圈产业园区、开发区联盟,研究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招商信息共享平台,包装一批组合优势明显的“政策包”、“项目库”,共同开展投资促进活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新华日报、四川日报、都日重庆日报、美国国家旅游局

文中数据来源:《四川统计年鉴》 《重庆统计年鉴》华西都市报
文中数据说明:为便于数据处理和对比研究,本文统计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暂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规划〔2016〕910号)划定的成渝城市群的范围为准,涵盖重庆全域和四川省的15个市(有些部分纳入成渝城市群范围的市(区)县以全域纳入来处理)。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