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首页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渝双城功能对比及做强放大成都极核功能研究

2022-09-30 浏览量:1553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明确要求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构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成都作为极核城市之一,既需要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更需要聚焦自身比较优势,做强放大极核功能,切实承担大城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奋斗目标夯实基础。


  一、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作用关系


  双城经济圈是以两个规模相近、等级相当等中心城市为极核,依托紧密的经济活动联系和高效的要素流动配置,形成的具有一体化发展倾向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由于地域相邻、经济腹地存在交叉,极核城市资源、要素和市场竞争不可避免;而随着区域发展,极核城市又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做强极核功能、引领经济圈能级跃升。

  成渝地区是典型的双城经济圈,成渝两市地域相邻且同为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科创、金融、文创、开放合作、门户枢纽等城市功能定位上趋同,成都市重点打造“五中心一枢纽”,而重庆市也提出打造“五中心两地一城”。通过分领域功能对比,找出各自优劣势,能更好地推动两市形成“合作>竞争”的良性关系,唱好“双城记”。


  二、成渝双城主要功能对比分析


  (一)经济功能:成都发展质量和效益更优、战略腹地范围广且联系紧密,重庆经济体量和产业规模更胜一筹


  2020年,成都、重庆GDP总量分别为17 716.7亿元、25 002.8亿元,重庆经济体量优势明显;而成都人均GDP、地均GDP分别为重庆的1.4倍和4.1倍1。成都具有全省战略腹地,且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紧密,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更强;而重庆仅与广安、泸州、南充有较高联系强度(见图1)。

 

1672382673286053313.png

图1  成渝“双城”与腹地城市经济联系强度


  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在前面,《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评估报告》中,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数发展指标全国城市排名第一;2020年,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65.7%,比重庆高12.9个百分点,增速也高出重庆0.7个百分点2。重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等领域规模优势明显。


  (二)科创功能:成都综合创新能力强、区域协同创新优势突出,创新主体较活跃,重庆科创投入及载体建设力度大


  《2020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显示,成都、重庆分别位列全国第11、第14,且成都正与绵阳科技城以创新驱动深化一体化发展,与周边区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优势大,创新主体活跃。根据《2020中国独角兽榜单TOP100》和《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2019》,成都独角兽企业和创新指数500强企业分别为3家3、12家4,均领先重庆。

  重庆研发投入占优势,2016—2019年,成都R&D经费投入总量比重庆少81.4亿元。成都研发投入强度及产出水平更高,2019年,成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66%(比重庆高0.67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均领先重庆5

  成渝“双城”创新载体基本相当,成都创新资源更具优势。2019年,成都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略多于重庆6;而成都“双一流”大学数量是重庆的4倍7、两院院士数量是重庆的两倍8(见图2)。

 

1672382730823087864.png

图2  2019年成渝“双城”科创载体及资源对比


  (三)金融功能:成都金融市场比较活跃、开放水平高,且更具活力,重庆金融业规模优势明显、体系相对完善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显示,2011年以来,成都金融综合竞争力排名一直高于重庆。成都信贷市场规模较大,资本市场优势突出,2019年,成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上市企业数量均高于重庆;已建成的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是国内唯一的跨省区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成都金融开放度高于重庆,领先中西部。截至2019年,成都共有外资银行16家,外资保险机构25家,均居中西部第一9

  重庆金融业规模及体系建设优势明显。2019年,成都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 893.69亿元,比重庆少194.26亿元10;成都金融从业人员共12.15万人,仅为重庆的59.4%11


  (四)文创功能:成都文创产业规模和经济贡献度较高,产业发展具有领先优势,重庆综合创意能力较强


  成都文创产出规模较大、贡献度高。2019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 459.8亿元,是重庆的1.8倍,占GDP比重为8.6%,处于中西部领先地位12。成都文化设施总量更多、质量更优,截至2020年,共有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205个,比重庆多16座13。且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建川博物馆3家博物馆入选“中国博物馆创新锐度”TOP30榜单,重庆仅三峡博物馆入选。

  重庆综合创意能力较强。根据2020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报告,重庆、成都城市创意指数分别排名第八和第九位,成都在文化事业投入、宽带互联网总户数等指标上表现一般。


  (五)开放合作功能:成渝对外经贸总量规模相当,成都发展势头较好,重庆开放平台及口岸建设走在前面


  成渝外资引进和对外贸易总量相当,成都发展势头好、潜力大。外资利用方面,2016—2019年成都、重庆累计利用外资分别为441.0亿美元、421.1亿美元,成都外资利用增长迅速,年均增速15.2%14。进出口方面,2019年成都、重庆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 822.7亿元、5 792.8亿元15。另外,成都外事资源相对富集,2019年,领事机构达到19个16,远多于重庆,通过外事资源加速转化,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潜力大。

  重庆高能级开放平台及口岸建设相对领先。截至2019年,重庆拥有4个国家级高新区,而成都仅有1个;重庆已建成4个国家一类口岸,而成都仅2个国家一类口岸17


  (六)门户枢纽功能:成都空港陆港枢纽优势明显,重庆铁水联运质效更高


  成都航空资源与航空服务能力更强,航空枢纽优势显著。2019年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航空货邮吞吐量分别是江北国际机场的1.2倍、1.6倍18;成都航空运营公司、航线连通城市、直飞连通城市以及国际(地区)航线开通量均高于重庆;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正式运营,成都航空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见图3)。

 

1672382839529002860.png

图3  2019年成都重庆航空通行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2019年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民航局发布2019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成渝国际班列总量规模基本相当。2019年,成都、重庆开行中欧班列分别为1 576班、1 524班,分别发送13.5万标箱、13.3万标箱19。重庆作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水运、铁水联运具有先天优势。


  三、做强放大成都极核功能的建议


  成都具有相对广阔且联系紧密的战略腹地、链接国内外的陆港空港枢纽,为集聚运筹国内国际资源要素、提升城市功能能级提供强有力支撑;且在科创、金融、文创、开放合作等功能领域与重庆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因此,应放大门户枢纽和战略腹地优势,与重庆在各功能领域寻找“最大公约数”,共同争取国家战略资源落地,做强放大极核功能。


  (一)注重提质增量,做强经济中心功能


  一是聚焦成渝先进制造领域互补环节,分类协同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共同做大极核经济体量。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等产业应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市场化为主要方式促进要素跨行政区流动整合,优化产业链协作和供应链配套,打造稳定共享的供应链体系;强化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解决技术路径迭代、产品创新迭代。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产业应着力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化应用平台共建,推动大企业、大产品、大平台培育,以创新链协同打造引领加快聚势成链。特色消费品产业应以市场化为手段、互惠互利为原则,共同搭建展销平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打造区域产业发展闭环,提升产业安全韧性。

  二是“四向”延伸拓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跨区域特色产业生态圈,有效拓展经济发展战略腹地。依托“东进”区域,释放东部新区航空枢纽门户效应,联动资阳打造航空经济产业生态圈,拓展航空总部、金融、物流等产业腹地。依托“南拓”区域,释放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效应,联动眉山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拓展人工智能、数字文创等产业腹地。依托“西控”区域,释放生态资源转化效应,联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打造生物经济产业生态圈,拓展医药健康、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腹地。依托“北改”区域,释放铁路港门户枢纽效应,联动德阳打造陆港经济产业生态圈,拓展跨境贸易、高端装备制造、国际物流等产业腹地。

  三是着力技术驱动和应用驱动双向发力,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和能级。突出单向驱动,创新硬核技术创新驱动机制,推动新产品研发扩延。着力推动以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新基建、科创产业网构建为特征的创新策源,以衍生平台创新和平台企业为特征的产业转化和以衍生创新应用场景,打造终端产品和战略性产品为特征的产品创新系统链接,加快成链筑势。突出双向循环,创新功能建设和市场场景互动机制,引领未来经济形态演化。通过功能性项目形成城市的高端服务能力、要素流转配置能力、门户枢纽通道的控制能力等;以功能性项目为支撑,打造航空经济、枢纽经济、消费经济等平台载体,构建专业孵化体系,通过新需求催生新业态。


  (二)注重协同创新,做强科创中心功能


  一是着力国家战略性创新平台共建,合力打造从“0”到“1”的创新策源地。按照“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成渝两地开展科技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军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以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为核心载体,串联成渝地区主要科创载体,组建协同创新联盟。主动谋划搭建成渝技术创新合作平台,支持两地高校院所以首席科学家领衔联合组建团队等方式,争取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攻关先进核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北斗导航等前沿科学研究领域。

  二是着力市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共建,共同打造科技创新转化示范高地。整合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强关联性创新功能布局互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一批跨区域创新生态链,构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主动与绵阳以创新驱动深化一体化发展,加快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联盟,构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链条。共建成渝地区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推动区域技术市场一体化;探索政府采购、首台(套)、技术标准等政策工具,有效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贯通路径。

  三是着力国际创新交流平台共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开放合作试验区。以建设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培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强化科技园区深度合作等方式,携手重庆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科技转移中心,建立成渝地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吸引全球科研人员、创新团队、合作项目落地;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争取举办“中国国际创新博览会”,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合作交流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来成渝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注重开放突破,切实增强金融功能


  一是着力健全法人金融机构体系,做大金融业总体规模。争取“一行两会”金融监管部门更多支持,吸引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和实体企业在成都发起设立银行、证券、期货、基金等持牌金融机构,补齐法人机构数量短板。以参股引导、整合重组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等。支持符合条件的本地金融机构设立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等。

  二是着力要素交易市场布局,推动金融市场突破性发展。推动境内外主要证券交易市场在蓉设立西部服务中心,增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要素配置功能。引导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开通科技创新、天府农业等专业板块,完善“一市多板”发展架构。主动探索建设西部环境交易中心、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所、西部创投融资中心。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允许要素市场在成渝跨行政区交易,推动成渝两地商品类、权益类交易场所共建区域性统一要素市场。

  三是着力金融开放创新,促进金融服务辐射能级跃升。主动与重庆共同向上争取自由贸易账户、资本市场开放等创新试点落地和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试点扩容,共建“一带一路”金融试验区、金融服务中心,联合打造物流结算、要素交易所和跨境电商结算等特色创新结算平台,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支持建立基于多式联运的“一单制”规则,发展多式联运提单融资、多式联运人民币结算等供应链金融创新。


  (四)注重赋能升级,扩大文创领先优势


  一是着力文创赋能,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拓展“文创+”新思维,形成文化价值—品牌—标准—产品的构建体系,推动文创产业内涵深化整合、外延融合带动。依托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引进和培育国际知名、创新型的文创领军人物,孵化引育对外文化贸易企业,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提升文创产业竞争力。

  二是着力品质高端,推动载体资源丰富转化。加快推进四川大学博物馆群、成都自然博物馆、天府奥体城等城市重大功能性文化地标建设,打造高端化、品质化的文化设施载体集群。主动承接重大功能性、战略性、支撑性文创项目落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节会举办;积极植入现代、时尚元素,创新打造文化场景,推动载体资源创造性转化。

  三是着力核心IP打造,增强文创综合影响力。主动塑造核心文化IP,融入大熊猫文化、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经典,打造一批天府文化IP,全面提升文化附加值、文化表达力。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民间友好组织的双向文化交流,持续举办世界文化名城天府论坛、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提升从人文交流向文化引领跃升的能力。


  (五)注重抱团联动,提升对外开放势能


  一是共同推动对外经贸合作提档升级。着力推动成渝共建共享跨境贸易载体,共享航线、班列的海外城市及海外仓资源,共建“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以成渝为中转枢纽的货物贸易和以成都为承载平台的转口贸易。联动探索国际贸易新规则,打造服务高附加值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着力推动成渝产能集成“走出去”全球布局,促进优势产业、企业、技术、品牌向境外输出。

  二是协同做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功能。共促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争取国家支持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探索以互设分中心方式共享功能平台。共同争取和推动以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成都东部新区、铁路港经开区和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为重点打造内陆开放门户。协同争取扩大国际航权开放,扩大铁路、港口、机场口岸对外开放,共建内陆口岸高地。支持两地企业共同参与和推进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增强国际合作园区集聚配置国际资源要素的窗口示范功能。

  三是持续推进外事资源集聚转化。加强与潜在设领国家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争取布局更多领事机构。实施友城优选计划,力争与更多城市缔结友好关系。推进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深度融合,积极承接国家主场外交活动,承办申办国际重要会议、活动、赛事,在交往中促成经贸合作项目。


  (六)注重枢纽联动,夯实枢纽门户地位


  一是协力推进成渝陆港空港水枢纽联动。推动两地枢纽机场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项目化探索推进机场协同运营,协同打造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推动两地铁路港探索建立定价协商合作联盟或股份合作机制,增强价格主导权,降低国际铁路物流成本;统筹优化中欧班列(成渝)去回程线路和运力,推动集结点、代理、运输、仓储、信息等共享。推动成都国际铁路港、公路港与重庆果园港、万州港等深化物流协作,逐步实现铁水联运班列、公水联运班车常态化开行。

  二是协同推进以“最佳效益”为特征的多向度战略通道建设。发挥成渝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枢纽作用,协同搭建跨区域运营组织平台,强化境内外枢纽和集货分拨站点设置的统筹与协调,协同推动东盟及相关国家共同参与通道建设。借助重庆港畅通东向通道深度链接日本及东北亚,借助中新合作项目深化与东盟合作;联动完善国际战略大通道布局,实现通道建设向生产要素通道和国内国际经济循环通道转变、从“最短路径”“最短时间”到“最佳效益”转变。

  三是协同推动以成渝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协同向上争取更多功能口岸和口岸功能,支撑亚蓉欧客货运中心建设,增强空港铁路港客货集聚配置能力。深化国家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围绕成渝主导和优势产业构建全球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物流组织中心,推动向供应链运营管理中心转型升级。

 

  文中数据来源

  1、202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2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020中国独角兽榜单TOP100》。

  4、《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2019》。

  5、2016—2019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重庆市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6、科技部2019年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2019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结果。

  7、教育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8、新增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两院院士增至32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917840942281002&wfr=spider&for=pc;中国工程院增选75位院士在渝两院院士共有16位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896818520857176&wfr=spider&for=pc

  9、全国保费排名北上广深蓉成都:请叫我“保险一线城市”https://www.163.com/dy/article/EHFT5307051492T3.html。

  10、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2019年成都GDP达17012.65亿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6529251448097443&wfr=spider&for=pc、2019年重庆统计公报。

  11、2020年成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

  12、2019年成都市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公报与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所得。

  13、2020年成都市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公报。

  14、2016—2019年成都市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公报。

  15、2016—2019年成都市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公报。

  16、数据来源:2019年成都市统计公报。

  17、数据来源:成都、重庆政府网站,中国海关总署等资料整理所得。

  18、数据来源:中国民航局发布的2019年民航统计指标。

  19、2019年成都市统计公报、重庆市统计公报。

 

(区域经济研究所:廖清凤、高璐、彭星)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