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首页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基于大数据的成都都市圈产业和创新发展研究

2022-09-30 浏览量:1768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2020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全面增强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将共同搭建高能级产业空间载体、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作为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利用多源大数据,全面分析成都都市圈产业和创新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深化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创新协同提供有力支撑。


  一、成都都市圈产业发展现状研判


  (一)成都都市圈产业总体发展分析


  1.工业化阶段


  成都都市圈工业化进程受成都影响明显,德眉资三市亟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参考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2018年,成都都市圈产业结构(5.6∶43.5∶50.9)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特征,农业从业人口占比(23.5%)和城镇化率(64.1%)符合工业化后期阶段特征,人均GDP(11 380美元)符合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从都市圈内部来看,德阳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演进阶段,眉山城镇化水平、资阳农业从业人口占比及城镇化水平均表现为工业化初期阶段特征;成都第三产业占比(54.1%)超过第二产业(42.5%),德阳、眉山、资阳则仍以二产为主,且第一产业占比均超过10%(见表1)。

表1  成都都市圈4市工业化阶段判断数据

1672383704310042239.png


  2.主要行业发展水平


  工业基础良好,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2018 年,成都、德阳、眉山、资阳4 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5%、10.8%、9%、10.7%,高于全国(6.2%)和四川省(8.3%)平均水平。2017 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工业增加值6981.67 亿元,占GDP 比重38.7%,占全省比重达到60.6%。2018 年,都市圈中心城市成都五大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9 705.4 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0.9%。其中,成都在2019 年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相比上年度提高5位,表明成都先进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1

  现代服务业支撑增强,但与一线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成都都市圈租赁业、研究和试验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娱乐业、商务服务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批发业等产业领域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见表2),且成都都市圈的比较优势以成都市为主,其他三市为辅。在金融业领域,成都逐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兴全球金融中心,据第26 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成都在全球104 个金融中心中综合排名第73 位,与上期相比大幅提升(14位);截至2020 年2 月12 日,成都市A 股上市企业共80 家,总市值达到7811.88 亿元,在全国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6 位,高于重庆、西安2。在运输业领域,成都空港、铁路港货运能力在全国排名前列,2018 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66.5 万吨,同比增长3.5%,在全国民航机场中排名第5 位,仅次于上海浦东、北京首都、广州白云、深圳宝安,但吞吐量量级仍表现出明显差距3。在会展业领域,成都会展业在中西部地区保持领先优势,但规模和国际化程度不高,据2018 年城市会展业竞争力指数排行显示,成都连续三年位居第4、中西部第1,并同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入选“2019 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但其展览业国际合作、举办大型会议及国际会议指数三项指标得分较低。在文创产业领域,2018 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1 129 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7.4%,在中国城市中文化创意综合指数排行榜中进入前10,在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排行榜中排名首位4

表2  成都都市圈前十名优势产业

1672383747345007143.png  

  (二) 成德眉资4 市优势产业分析


  1.成都


  从制造业行业结构来看,成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优势突出,2017 年其主营业务收入5占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25.2%、16.3%,超过全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0%。从服务业行业结构来看,成都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占比较高,分别达到20.2%、16.7%、13.4%(见图1)。

  

1672384044557060316.png

图1  成都市制造业、服务业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制造业数据来源于成都市统计年鉴2018,由2017 年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得到;服务业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19,由2018 年从业人员数量计算得到。

 

  从全国范围来看,成都市制造业门类齐全,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装备制造领域具一定优势,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在第一、二产业方面,成都在全国范围内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开采、金属冶炼、出版等产业。在第三产业方面,成都服务业整体较为发达,在全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商务服务、软件信息等,与成都市近年来在上述产业中不断涌现出的代表性企业和产品相互印证(见表3)。

表3  成都市前十名优势产业

1672384103253038366.png

  

  2.德阳


  从制造业行业结构看,德阳市制造业发展较为均衡,多个行业领域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相近,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最具发展优势。从服务业结构来看,德阳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两类行业从业人员占比较高,分别达到23.0%、21.5%(见图2)。

  

1672384161543040932.png

图2  德阳市制造业、服务业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制造业数据来源于德阳市统计年鉴2018,由2017 年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得到;服务业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19,由2018 年从业人员数量计算得到。

 

  从全国范围来看,德阳市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高端服务业相对缺乏。在第一、二产业方面,德阳市在全国范围内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食品加工和金属冶炼等。在第三产业方面,德阳市高端服务业较为缺乏,其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网吧活动、人寿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见表4)。

表4  德阳市前十名优势产业

1672384194067001030.png

  

  3.眉山


  从制造业行业结构来看,眉山市化工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优势突出,2017 年,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17.2%、14.1%、11.0%、9.5%,超过全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0%。从服务业行业结构来看,眉山市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三类行业从业人员占比较高,分别达到25.9%、25.6%、22.2%(见图3)

  

1672384249877096060.png

图3  眉山市制造业、服务业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制造业数据来源于眉山市统计年鉴2018,由2017 年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得到;服务业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19,由2018 年从业人员数量计算得到。

 

  从全国范围来看,眉山市在第一、二产业部分特色产业领域具备一定比较优势,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仍需持续提升。在第一、二产方面,眉山市在全国范围内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包括与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的装备制造、医药制造、食品加工、纺织业等。在第三产业方面,眉山市同样相对缺乏高端服务业,主要在与农业、医药相关的批发类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见表5)。

表5  眉山市前十名优势产业

1672384312017083892.png

  

  4.资阳


  从制造业行业结构来看,资阳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优势突出,2017 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制造业比重分别达到16.2%、11.6%、10.9%,近全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0%。从服务业行业结构来看,资阳市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2.9%(见图4)。


1672384348393063082.png

图4  资阳市制造业、服务业行业结构

  数据来源:制造业数据来源于资阳市统计年鉴2018,由2017 年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得到;服务业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19,由2018 年从业人员数量计算得到。

 

  从全国范围来看,资阳市在第一、二产业部分特色产业领域具备一定比较优势,高端服务业相对缺乏。在第一、二产业方面,资阳市在全国范围内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包括与轨道交通相关的装备制造、医药制造、农业及农副食品加工等。在第三产业方面,资阳市同样相对缺乏高端服务业,主要在与农业相关的批发和租赁类生产性服务业,网吧、保险、电子出版物、银行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见表6)。

表6  资阳市前十名优势产业

1672384460690076009.png  

  (三) 成都都市圈内4 市优势产业对比分析


  1.制造业


  德阳制造业优势突出,成都与其他三市表现出明显的异质化发展特征。分析都市圈内制造业各行业区位熵6发现,德阳市共有21 类制造业行业区位熵大于1,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 类行业在都市圈制造业中优势较为明显;成都市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烟草制品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6 类行业在都市圈制造业中具有独特优势;眉山市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 类行业在都市圈制造业中具有突出优势;资阳市纺织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2 类行业在都市圈制造业中具有突出优势7


  2.服务业


  成都在交通运输、科学技术等服务业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德阳、眉山、资阳目前仍以服务居民生活为主,同时在农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具备部分比较优势。都市圈内服务业各行业区位熵显示,成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 类行业在都市圈服务业中具有独特优势;成都与德阳基本呈错位发展特征,除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两市无同类优势行业;眉山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 类行业,资阳住宿和餐饮业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优势8


  (四) 成都都市圈产业空间分布分析


  1.制造业


  图5显示,汽车、电子核心产业、食品生产加工相关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形成多个次级集聚区,而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相关企业在成都中心城区外以点状分布为主。其中,高端装备制造相关企业在成都市中心至双流区沿线集聚分布,同时在成都至德阳中心城区沿线也形成了多个集聚点。生物医药制造相关企业除上述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相似的分布特征外,在成都中心城区西北部郫都区、西部温江区形成了较高密度的集聚区。


1672384543525034118.png

图5  成都都市圈制造业相关企业空间密度图


  2.服务业


  图6显示,会展业相关企业除在成都中心城区集聚分布外,在都江堰市和德阳中心城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次级集聚区。物流业相关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形成多个次级集聚区,其核心集聚区由成都中心城区和成德交界区域共同组成。金融业相关企业在成都市中心形成明显的核心集聚区,同时在各区县也形成了一定密度的集聚。文创产业相关企业除在市中心集中布局外,在都市圈各区县形成了小范围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相关企业集中布局在成都市中心至武侯区、双流区沿线,而成都周边市县和德眉资三市的密度较低。


1672384602143026549.png

图6  成都都市圈服务业相关企业空间密度图


  二、成都都市圈创新发展现状研判


  (一) 成都都市圈创新资源空间分布


  2018 年,成都都市圈拥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3 372 家,占全省比重达到78%,德阳、眉山两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167 家、76 家,在全省市(州)中排名第3、6 位;拥有普通高校72 所,占全省比重达到61%;拥有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 家(均在成都)、144家,占全省比重达到63%、65%9


  1.高新技术企业


  成都都市圈高新技术企业在空间上形成了三条较为明显的集聚发展带。大量企业集中分布于武侯区内,自市中心起沿人民南路和天府大道集聚分布,并向双流区延伸。同时,郫都区也形成了部分高密度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在城市西北部表现出沿市中心、金牛区、郫都区的分布特点。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域东北部也行成了部分集聚区,沿成德绵三市呈带状分布特征(见图7)。

  

1672384659020028434.png

图7  四川省、成都都市圈高新技术企业热力图


  2.高等院校


  成都都市圈高等院校主要集聚在成都,包括成都市中心成华、武侯、青羊、金牛区及西北侧的郫都区,周边三市高校较少。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录,成都市在全国各地市中排名第十,本科加专科学校共计56 家,在省会城市中属于中游水平,他三市相比之下排名靠后10


  3.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都市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空间分布特征与高等院校基本一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郫都区的集聚程度相对更高(见图8)。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录,都市圈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部位于成都市(10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位于成都市的共125家,德阳市8家,眉山市10家,资阳市1家。

  

1672384784008099666.png

图8 四川省国家级(左图)、省级(右图)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热力图

  数据来源: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录》,网址http://kjt.sc.gov.cn/zhuzhan/tz/20181219/33835.html,获取时间2020 年4 月。

 

  4.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市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落后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高校数量众多的省会城市或直辖市。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开资料统计显示,全国共有20 个城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成都拥有3 个,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落后于其他高校数量众多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


  (二) 成都都市圈创新能力分析


  利用2017 年专利大数据与企业大数据分析发现,成都在全国分城市专利数量与企业数量耦合关系聚类结果中处于第二梯队,仅次于第一梯队的北上深。通过专利大数据与企业大数据的耦合分析发现,2017 年,北京、上海、深圳是经济发展与创新水平的第一梯队,远超其他城市;杭州市、广州市、重庆市、成都市、天津市、宁波市、苏州市等中心城市处于第二梯队。

  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相比,成都中心城市创新动能仍显不足。2018 年,成都R&D 经费投入强度2.56%,远低于北京(6.17%)、上海(4.16%)。同时,成都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22 件,与国内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的都市圈(都市连绵区)中心城市相比不占优势(见图9)。

  

1672385033374025881.png图9  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前十位的都市圈(都市连绵区) 中心城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数据来源:根据2018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其中长三角、珠三角都市连绵区、首都都市圈中心城市数据以上海、深圳、北京为代表。

 

  德眉资三市创新能力与成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也表现出一定的提升潜力。从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来看,2018 年,德眉资三市占全省比重及万人拥有量与成都差距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2 件/万人);从R&D 经费投入来看,德阳投入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1)和成都(2.56);从高新技术产业经营情况看,资阳高新技术产业(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3%,高于全省增长率(17%)(见图10)。

  

1672385224233012928.png图10  2018 年成都都市圈4 市有效发明专利、R&D 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对比

  资料来源:2018 年全省专利数据简报、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简报及四川统计年鉴201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有效发明专利和年末常住人口计算得到。

 

  对比四个城市之间的创新产出能力可发现,自从2000年以来,都市圈专利数量实现了迅猛的增长,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 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利数量的增速进一步提升。成都市无论是在发明授权、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地市(见图11)。从行业分类来看,专用设备制造在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当中数量最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大类在外观设计当中数量最多,体现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1672385323275086800.png

图11  2000—2017 年成都都市圈分行业大类的三类专利增长趋势


  三、促进成都都市圈创新协同产业协作的对策建议


  (一) 深化产业分工协作,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一是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共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突出打造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发展带,探索都市圈园区共建共享的模式,推动产业园区政策叠加、体制机制共用、服务体系共建、经济利益共享,加快共建都市圈优势产业发展联盟和行业协会,探索统一的市场化流转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合力推进都市圈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都市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西部地区国际化消费中心,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推动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协作共进。三是共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快构建“米袋子”“菜篮子”供应系统,做强区域川字号特色农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增强都市圈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数据共享信息集成,共享成都新经济发展势能。


  (二)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高标准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共建跨区域科创走廊,打造成德绵眉乐科创走廊和成渝科创走廊,联动全域创新型园区,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协同开展双创工作,合力引育创新人才,强化创新政策联动,协力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

 

  文中注释说明

  1、资料来源:赛迪顾问《2019 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TOP50》。

  2、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新一线城市对比报告》。

  3、数据来源:民航局《2018 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4、数据来源:新华网、北京九州一方文化创意院联合发布的《2018 年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排行榜》《2018 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

  5、此小节中成德眉资4 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均为2017 年规上工业数据。

  6、区位熵(LQ)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区域的特定产业重要程度,若LQ>1,表明该产业是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若LQ≤1,则表明该产业是该区域的自给性部门。

  7、数据来源:4市统计年鉴2018,由2017年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得到。

  8、四川统计年鉴2019,由2018 年从业人员数量计算得到。

  9、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官网公告,四川统计年鉴2019。

  10、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截至2020年4月。

 


(区域经济研究所:刘军伟、贺容、鲜果、廖清凤)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