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首页 > 高质量发展

2021年成都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2022年展望

2022-01-28 浏览量:528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经济运行稳定恢复  向好态势体质加固


  2021年以来,在外需强劲增长、内需稳定恢复的带动下,在“双圈”建设全面提速、产业建圈强链深入实施、智慧蓉城加快推进的支撑下,在国家、省、市保供稳价、助企纾困解难等各项政策的加持下,成都经济稳步恢复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供需两侧继续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内外需求提质扩容、新兴动能加快成长、微观主体赋能增效、质量效益和发展韧性稳步提升,尽管三、四季度疫情局部散发对经济恢复带来了一定波动影响,但美欧改变全年经济稳定恢复、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成都经济运行指数连续17个月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全市GDP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6.3%,实际增速超出年初确定的7.5%的增长目标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分别领先全国、全省1.2、0.3个百分点,对全省GDP的贡献率(41.9%)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极核引领和主干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展望2022年,尽管国际经济复苏前景仍具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仍然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坚实支撑:一是经济增长基本面长期向好,资源要素集聚整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深化拓展将对全市经济发展长期持续稳定起到积极支撑作用,促进经济潜在增长率阶段性企稳并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二是经济增长预期保持平稳良好,国家层面释放“稳增长”积极政策信号以及全市接续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政策效应叠加释放和居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将支撑微观经济主体预期和信心保持稳定积极向好。三是经济增长需求侧基础支撑坚实,宏观政策利好下,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将促进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实施,全市兼具2000万人口支撑的庞大消费市场存量基础和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催生的市场增量空间,投资、消费有望深度协同发力。四是经济增长供给侧韧性动能增强,产业建圈强链深入实施将显著增强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双圈”一体化发展有力推动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加速释放,数字经济、低碳经济和智能制造等将成为经济新增长点。总体来看,2022年全市经济增长将继续趋向潜在增长水平的同时实现更高质量、更加稳固、更为均衡的发展,预计全年GDP增长7.0%左右。


1643345855345010401.png

图1 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成都经济运行指数1走势图


1643345890278062365.png


图2 2020年四季度以来成都GDP绝对值几增速


1 标题.png


  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部分原材料及要素供给短缺、新冠肺炎疫情局部反复等对成都工业企业产能释放、聚集性服务业和消费复苏带来持续挑战,但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以软件信息与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牢牢抓住国际市场需求恢复但供应不畅、国内国际新基建建设、疫后经济社会活动线上化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等发展机遇,实现了优势细分领域和本土有根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市工业经济、投资和进出口稳定增长,支撑全年全市经济供需两侧总体保持在稳定区间运行。


(一)供给端总体稳定,二三产业交替发力


  工业经济稳定较快增长。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1%以上,两年平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领先全国和全省的优势分别扩大至2.1和1.1个百分点、在国家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分别提升至第4位和第6位。1—11月五大先进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长20.5%,增速分别高出全部规上工业0.4、8.9个百分点。


  服务业波动式回升。受下半年两次局部疫情复发影响,服务业增速波动较大,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9.0%、两年平均增长6.4%,两年平均增速领先二产业的优势由一季度的0.8个百分点收窄至0.2个百分点。线上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拥有电子商务企业超过4万家、网商数量超过86万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近100个;新兴业态加速萌发,1—11月引进品牌首店717家、特色商业街区增至197条,全年打造夜间经济示范点位100个。


  新经济稳定发展。已连续17个月居新经济总量指数城市排名第2位,在国内仅次于北京。



图3.png

图3  2020年四季度以来成都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及贡献率情况


(二)需求端提质扩容,内外需求协同支撑


  资增速稳中有升。2021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在较快增长水平,尽管同比增速受基数影响持续下滑,但两年平均增速自7月以来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两年平均增速在国家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逐步上升至第3位和第4位、领先全国的优势逐步扩大至6.0个百分点。全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8%,占制造业投资的41.4%,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消费延续恢复进程。受本土疫情反复的影响消费增速前高后低,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5.5%,分别低于上半年10.0、1.5个百分点。全市高消费和次高消费群体占比同比提高21.6个百分点,网络零售额增速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但商圈日平均投射客流量未达2020年同期水平。


  进出口翘尾增长。1—12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8%,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两年平均增长18.5%,两年平均增速在国家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总体居第2位和第4位,分别领先全国和全省7.2、0.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进口、出口占进口、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保持在90%、87%以上;一般贸易增速连续6个月提升至43.8 %,民营企业增速年内始终超30%。



图4.png

图4  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成都投资、消费及对外贸易增速情况


(三)经济运行强韧稳健,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市场主体运行稳定。2021年,全市前30户工业龙头企业风险定基指数²环比、同比分别下滑23.7、59.7个百分点;截至12月,全市新增企业数量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在30%以上;企业招聘岗位数量自11月下旬以来呈现回升态势。


  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新增62家至107家,企业总数分别居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第5、3位;新增4家企业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创历年来最多;截至11月末,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分别增至6、29、88家。


  发展效益持续改善。1—11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1.3%,两年平均增速连续5个月保持在22%以上;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7%、两年平均增长6.7 %,均超过2019年增速;12月民生获得感指数³达到83.9,环比、同比分别提高0.6、1.7。


2 标题副本.png


  2021年全市经济总体保持了稳定恢复、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在全市经济运行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并可能对2022年经济运行带来一定风险挑战,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防范。


(一)工业持续较快增长面临多重考验,需关注工业短期稳定和长期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


  2021年全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稳定较快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需拉动作用趋于减弱、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全球供应链及物流运输不畅等各类风险以及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巩固工业恢复性增长势头还需要持续加力。如在国际供应链局部梗阻和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的外部环境下,汽车、半导体、手机、安防等领域产能释放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大宗商品及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下,企业利润格局改善但仍不均衡稳定,行业内部景气程度出现分化,需重点关注小微企业和下游行业生产经营形势;此外,面对新兴产业的战略叠加期和政策窗口期,成都在部分优势产业的关键细分领域仍然缺乏龙头企业和本土领军企业,未来时期在新赛道抢占上仍需进一步持续深度精准发力。


(二)服务业和消费稳步恢复仍有掣肘,需注重夯实有利于促进消费内生增长的基础性因素


  受国内疫情散发、市场需求偏弱、部分行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全市服务业和消费恢复仍不均衡、不充分、不稳定,未来在全面促进消费稳步恢复的过程中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倾向的提升以及消费信心的改善等对消费内生增长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因素需引起高度重视。如,国内疫情局部反弹的风险持续存在,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的脆弱性依然较大,成都外来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接近40%,部分经营跨省市商务接待的住宿、餐饮企业容易受市外疫情反复的冲击;在房地产业、教育、游戏等领域受行业周期、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未来增长压力较大的情景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和贡献能力需加快提升;2021年成都住户存款余额增速始终高于居民收入和消费贷增速,剔除住房贷款后个人消费贷款占比也持续下滑,居民储蓄倾向增高而消费倾向降低,稳步提升居民消费倾向和能力对于消费的持续恢复至关重要。


(三)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稳增长重要性更加凸显,需重视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的有效发力空间


  2021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起到有力支撑作用,但也一定程度面临部分领域拉动力减弱和部分环节结构性隐忧,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工业投资较快增长但仍慢于上海、杭州等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更低的同类城市,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2022年在外需动能边际收缩和消费恢复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需要更加重视投资对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深度挖掘释放“双圈”一体化发展以及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蕴含的广阔投资空间和增长潜力;另一方面,面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建圈强链深入实施要求,也要进一步发挥先进制造业投资、现代服务业投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3 标题.png


(一)全球经济复苏跌宕起伏,复苏前景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2021年四季度,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全球疫情再度抬头,叠加大宗商品价格显著上涨、主要经济体通胀格局显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复苏步伐始终不及发达国家,世界经济延续非均衡复苏态势;2022年,海外经济在滞胀后财政、货币政策将进入艰难的共振收缩阶段,需求回落、政策紧缩以及高基数等因素有助于全球通胀下行,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带来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仍在进行,新均衡的建立将是一个缓慢调整的过程,总体来看国际经济环境在扰动中仍有机遇。OECD、IMF、世界银行在近期分别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5%、4.4%、4.1%。


(二)全国经济压力与机遇并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今年以来,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逐渐显现,但得益于供应链、产业链运行相对平稳有序,中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成果,始终走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前列。2022年,尽管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国际通胀输入等风险因子,但我国经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双碳目标、共同富裕等长期战略规划导向下,有望启动一轮需求结构的全面优化,叠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显效等支撑,预计全国经济仍将延续稳定复苏态势,实现新旧动能切换下的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为成都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OECD、IMF、世界银行在近期分别预测2022年全国经济增长5.1%、5.2%、5.1%。


(三)全市经济有望延续稳中有进恢复态势,实现更高质量的均衡复苏


  2022年,成都将步入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关键一年。随着经济对疫情敏感性的逐步降低,导致全市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的主要诱因持续消除,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要求宏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和基础设施投资适度超前,预计全市经济在各个季度间的复苏态势将更加平稳、供需两侧经济复苏将更趋均衡、经济内外循环将更趋通畅、各区(市)县发展将更趋协同、各环节各主体发展内生动能更为强劲,将呈现出更高质量的均衡发展。具体来看,全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稳中有进有如下几方面支撑:


  一是经济增长基本面长期向好,经济潜在增长率稳定在合理区间。从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来看,当前成都经济潜在增速阶段性企稳,实际增速继续高于潜在增长水平。自2017年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保持稳定以及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提升要素边际产出效率的支撑下,全市GDP潜在增长率阶段企稳、降幅逐步收窄,近两年稳定在6.7%左右。同时,GDP实际增速也开始反超潜在增长率且领先优势由2017年的0.31个百分点扩大至2019年的0.91个百分点。尽管2020年受疫情冲击后全市GDP实际增速明显下滑,但2021年实际增速又快速回升并反超潜在增长率2.1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也仅小幅落后潜在增长率0.3个百分点。在此趋势下,预计2022年全市经济仍将延续恢复性增长并将继续高于潜在增长水平,结合成都先行指数领先实际经济运行7—10个月的规律来看(先行指数在今年9月出现小幅回升迹象),预计全年GDP增速达到7.0%左右。


图5.png

图5  1978年-2022年成都市GDP潜在增长水平(含预计值)


图6.png

图6  2013年12月-2021年12月成都市先行一致指数⁴走势情况


  二是经济增长预期保持平稳良好,企业和居民微观主体信心持续改善。从企业预期来看,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各类政策要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释放出明确的“稳增长”积极政策信号。2022年全市经济发展面临较为宽松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特别是从国家到省、市围绕“稳增长”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应叠加释放,加上全市营商环境的持续迭代优化升级,这将有利于更好地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微观活力,并且有效改善中小微企业、下游制造业和限下聚集性服务业等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从居民预期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成都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与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0%、10%,同比分别提高16.7、3.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对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带动能力明显回升。2022年全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接续实施对居民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交通、住房等带来的全方位保障和改善,以及对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也将有助于形成更加稳定积极的社会预期。


  三是经济增长需求侧基础支撑坚实,投资、消费有望深度协同发力。投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从先行指标来看,2021年成都城投债债券余额占比(4.2%)连续4个月呈现小幅提升态势,截至11月末,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14.4%)高出2019年、2020年同期1.8、4.7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保持在14%以上,叠加2022年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加快政府专项债发行等宏观政策的强力推动以及成渝“双圈”建设加快下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等有力支撑,预计全市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修复态势,公共服务投资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共同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社会消费有望加快恢复。作为具有超过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消费稳定增长具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和市场规模作为支撑;同时,成都对外来消费的吸引力较强,在居民预期保持稳定前提下,疫苗接种、疫情影响边际弱化以及大运会赛事经济将利好聚集性消费和跨省市消费恢复;此外,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提速,线上消费场景日益丰富、新兴消费业态加快发展,也将支撑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释放。


  进出口增长韧性仍存。在国际疫情反复、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新均衡缓慢建立的过程中,随着成都本土优势企业供给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全市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有望延续稳定增长态势;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开放通道延伸、开放平台拓展、开放服务水平提升将为全市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更多便利,增强全市经济外需拉动韧性。


  四是经济增长供给侧韧性动能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随着全市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深入实施推进,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20个优势产业细分领域为重点的产业抗风险能力、协作配套能力将显著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单打冠军”以及“链主”企业等优质市场主体将加快涌现,从而增强全市产品制造和服务供给的安全性、稳定性、根植性以及竞争力。


  区域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加速释放。随着“双圈”建设全面提速、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更高水平协同发展、资源要素畅通流动将有助于加快提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产业的集群效应,增强产业集群国际国内竞争能力,从而为成都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产业发展新兴动能稳步增强。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以及全市产业、空间、交通、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数字经济、低碳经济和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新业态将成为经济新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表.png

表  2022年成都市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值


作者1.png

作者2.png


文中图片来源:图虫

文中数据来源:财新BBD发布的《中国新经济指数报告》、wind数据库、百聘大数据

文中注释说明:

1. 经济运行指数(EOI)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大数据构建的用于反映经济总体运行情况的综合指数,包含经济景气指数(EPI)、经济活力指数(EVI)、经济信心指数(ECI)和经济质量指数(EQI)4个分项指数。数据源为主流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平台、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成都市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网络监测平台等。

2. 成都前30户龙头企业风险定基、同比指数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根据成都前30户龙头企业发生的“IPO融资异常、被大量报卖经营异常、开庭公告、违规处罚、企业实际控制人变更、商标到期风险、专利到期风险、资质认证风险”等事件风险数量及类别,运用综合指数法合成的指数,用于反映成都前30户龙头企业经营安全稳定性,其中,定基指数是以2018年为基期测算。两项指数越高,风险性越高、稳定性越差。基础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3. 民生获得感指数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互联网上民众在讨论监测话题时的评论并进行情感分析,得出的反映监测期内网民对特定主题评论倾向的指数。该指标介于0-100之间,数值越高表明网民对民生领域获得感越强。

4. 先行一致指数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基于反映未来经济走势的宏观先行指标和反映当前经济走势的一致指标合成,宏观先行指数用于预警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和变动情况,宏观一致指数用于监测当前宏观经济走势情况。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