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应该怎么看?需要怎么干?

2024-01-03 浏览量:2719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12月27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为整体谋划、全盘推进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制定了路线图、任务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局性、长期性的任务,对于成都这座“大城市带大农村”的超大城市,应该怎么看? 需要怎么干?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兰蓓聚焦“城乡融合”,解读成都如何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1-标题(1).png


近年来,成都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平台,积极开展城乡融合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诸多成效:如崇州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蒲江县以成佳郊野总部重点片区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平台、郫都区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二八原则”、彭州市推出“定制式”产权民宿新模式等,在探索超大城市城乡融合改革的实现路径和形式上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城乡融合向纵深推进已具备扎实基础。


2-图(1).jpg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


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望,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问题、困难,如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差距依然存在“人、地、钱”等要素流动仍存在障碍、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有待完善等。实现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应有之义,抢抓城乡融合发展“窗口期”,加快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努力建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力破解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机制障碍,必定是成都持续保持发展定力与韧劲的重要体现。


3-标题(1).png


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正是成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的解决之道。成都最鲜明的特质是超大城市“联城带乡”,成都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定有其独有的特点。成都全市下辖12个区、3个县、5个县级市,城区面积只占城市总面积的10.4%左右(南京64.1%、广州30.4%、杭州27.3%),2022年全市有427.7万人常住乡村,这就意味着尽管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不会变,未来仍会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从事着与乡村相关的产业,乡村的基础性地位不会改变。让乡村地区的居民就近就地生产方式、生活水平达到现代化标准,让乡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成都超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更高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高质量地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链条向乡村延伸,大力提升乡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2022年,成都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31元,相较国内同类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此次全会提出了到2027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加稳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目标愿景,彰显出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决心。


4-图表(1).png


5-标题(1).png


城乡融合的本质要求是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而县城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接城乡的关键节点。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城、县城(镇)、乡一体的视角下,增进三者间的空间互联与功能衔接,实现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的融合发展。

抓好两端”,就是要将城与乡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在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等方面不协同的问题。一是要抓城乡规划建设一体,从统筹镇(村)级规划编制、建设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定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地图”等方面发力,统筹优化城乡两端资源配置;二是要抓城乡产业协作,加快提升成佳郊野总部等重点片区的功能能级,推进结对联动合作区在规划编制、招商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创新探索,建成一批承载城乡产业紧密协作的载体平台;三是要抓城乡优质要素共享,推进优质教育、医疗、文体等资源向重点片区、结对联动合作区布局,持续完善全市教师共享体系建设,引导“银龄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科技服务人才、文化艺术人才下乡等,有效促进城乡两端要素流动与共享。

畅通中间”,就是要全力增强县城、重点中心镇衔接城市与乡村的功能支撑作用,着力解决就近就地城镇化人口吸引力、承载力不足和服务、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偏弱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着力增强县城发展能力,要全力补齐县城在产业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短板弱项,推进县城的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支持县城承接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等功能疏解,适度布局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工业、商贸园区等,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是要推进中心镇特色化发展,强化中心镇在县域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分类引导重点中心镇向都市农业型、先进制造业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等方向特色化发展,着力建设县域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次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中心镇开展县域商贸流通节点建设,推动有条件的省级百强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等,提升中心镇有效服务“三农”发展的能力。

同时,“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离不开更加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保障。一是要持续完善城乡融合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农业产业科技一体化平台等载体,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完善农村地区落户政策、制定实施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等,畅通人口人才的流动渠道;在城乡融合改革试点区(县)范围内,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流转规则、异地调整入市等,畅通土地要素流转渠道;高质量建设四川省成都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加大对县域公共服务金融配套的支持等,畅通资金下乡赋能渠道。二是要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党委的组织协调和各部门的工作协同,理顺跨区域、跨部门城乡融合发展相关工作流程,形成政策有机衔接、组织协调会商、信息畅通共享的工作统筹格局;要推动各区(市)县加强跨区域平台共建、设施共用、场景共享,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城乡融合、协同合作取得实效。


在新的历史阶段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成都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务实行动,必将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更多生动的实践内涵,也为其他地区、城市提供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解决方案。


6-作者简介1(1).png


文中图片来源:图虫

文中数据来源:《2022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