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起步期”收官迈向“成长期”新征程 —— 数看成都都市圈建设发展成就

2023-09-26 浏览量:4145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四省委省政府站位服务国家战略全局,遵循区域发展客观规律,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并在2020年1月召开的成德眉资同城化推进会议上明确分“起步期 (2020-2022年)→成长期(2023-2025年)→提升期(2026-2035年)”三步走,循序渐进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2022年是成都都市圈建设起步期的收官之年,经过三年发展,都市圈建设成效初显、亮点纷呈,为开启成长期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基于《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的成都都市圈功能定位,从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内陆门户枢纽开放和人口综合承载服务4个维度构建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计算得到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以及4个维度分项指数,充分反映成都都市圈发展情况和特色亮点,以期为加快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都市圈提供参考。


bef53d0d1aa7a15921a475f49472f3c(1).png

成都都市圈发展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


2-标题(1).png


3-图表(1).png


当前,成都都市圈建设处于由起步发展阶段迈入快速成长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都市圈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从2020年的0.5014提升至2022年的0.8959。2022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2.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4千亿元,占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四川省的比重分别为10.2%、33.8%、46.2%,已成为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省的强力引擎。


(一)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协作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4-图表(1).png


2020-2022年,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水平指数从0.0871增加至0.2208,年均增速达61.1%,都市圈内市场经营主体突破430万户,占全省比重高达52.7%,较2020年提升2.8个百分点,共有1490家企业开展跨市域产业协作,较2020年增长48.7%,实体经济支撑强劲,产业协作引领能力大幅提升。具体来看:

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2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工业增加值699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4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6.7%、12.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2年,成都都市圈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2022年的61.6%,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成德眉资四市联合发布《成都都市圈重点产业产业链全景图》,重点围绕四川省“5+1”工业体系明确分工协作格局,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式启动建设,产业协作配套更趋紧密。


5-图表(1).png


现代服务业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2022年,成都都市圈服务业增加值超1.6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7.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61.7%。2022年,成都跃升至全球金融中心第34名,稳居中西部第一,在蓉机构累计向157个同城化重大项目授信2168亿元、贷款729亿元,金融服务实力明显增强。2022年成都都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197.6亿元,占全省比重达到46.5%,年均增速3.3%,成都近三年累计引进首店1897家,根据中商数据和成都零售商协会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成都首入品牌研究》报告,首店经济仅次于上海、北京,在第一财经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连续8年居新一线城市榜首,新型消费吸引力和驱动力不断提高。


6-图表(1).png


(二)紧密型创新共同体加快打造,创新资源集聚转化能力持续增强


7-图表(1).png


2020-2022年,成都都市圈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水平指数实现大幅提升,由0.1078增长至0.2187,年均增速达80.6%,都市圈内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87%提升至3.02%¹,高于全省水平近0.7个百分点,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进一步增强。具体来看:

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截至2022年,成都都市圈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28.2件,较2020年增长55.6%,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484.2亿元、年均增长8.5%;都市圈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数量较2020年增长近1倍,年均增速达39.4%,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总数分别增至9家、17家,创新主体活力加速激发。


8-图表(1).png


区域创新载体支撑不断夯实。2022年,成都都市圈集聚科创平台2000余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7家,分别较2020年增加7家、1家,“科创通”平台实现都市圈范围服务全覆盖,“盈创动力”为都市圈企业提供债券融资658亿元,首支成德科创基金完成组建,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互认互通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四市共同编制《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深入推进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成资协同创新中心服务企业200余户,成德、成眉协同创新中心已挂牌试运营,跨区域协同创新不断深入


9-图表(1).png


(三)内联外通开放大通道加速构筑,内陆门户枢纽开放水平稳步提高


10-图表(1).png


2020-2022年,成都都市圈内陆门户枢纽开放水平指数由0.1476提高至0.2114,实现年均增长20.5%,都市圈铁路及公路货物运输总量达6.6亿吨²,货物进出口总额为8688.8亿元,分别较2020年增长19.2%、18.6%,发挥通道平台优势推动国际国内流量交互的能力持续提升。具体来看

对内互联互通交通网络逐步成型。2022年,成都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密度达到1.7公里/百平方公里,成眉线、成德线陆续开工建设,都市圈日开行动车134对,是2020年开行对数的1.2倍,成都至德阳、眉山、资阳的平均发车间隔缩短到18分钟、24分钟、36分钟。2022年,成都都市圈公路路网密度、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分别达到186.2公里/百平方公里、7.4公里/百平方公里³,分别较2020年提高3.1%、9.9%,“3绕20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17条,“直连直通”城际快速公路网加快形成。天府通“互惠互通”已覆盖成都都市圈范围内68.4%的区(市)县,新开通资阳主城区-天府国际机场、丹棱-蒲江等跨区域公交,稳定开行跨市域公交线路14条。


11-图表(1).png


对外开放协同共进持续深入。2022年,成都“双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实现3109.2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和61.2万吨,成都都市圈国际班列开行5260列,开行数量年均增速高达18.2%,德阳-成都-钦州南向班列常态化运营,截至2023年6月,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客运航线恢复拓展至39条,国际空港陆港枢纽地位更加凸显。2022年,成都都市圈实际利用外资88.5亿美元,为2020年的1.1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达30.6亿美元,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累计向德眉资复制推广18项改革试验成果,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12-图表(1).png


(四)便利共享品质生活圈成型起势,人口综合承载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13-图表(1).png


2020-2022年,成都都市圈人口综合承载服务水平指数由0.1589提升至0.2451,年均增长30.7%,截至2022年,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达到2995.9万人,年均增长5.3%,人口向都市圈集聚趋势明显,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实现有力提升。具体来看:

城乡发展均衡性协调性不断增强。2022年,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7%,完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的起步期目标,较2020年提高1.4个百分点;都市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8092.7元增加至2022年的43391.4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1.93:1降至1.87:1,都市圈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4-图表(1).png


绿色生态发展格局加速构建。2022年,成都都市圈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占比达100%、较2020年提高7.8个百分点,依托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推动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监测治理成效明显。2020-2022年,成都都市圈平均空气优良天数比率高于83%,PM2.5平均浓度低于36微克每立方米,成立成德眉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建立都市圈大气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大气污染协同立法,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联治不断深化。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稳步提升。2022年,成都都市圈普通小学生师比、中学生师比分别为16.2、12.0⁵,在起步期内均实现逐年降低,教育师资配备水平大幅提高,成德眉资四市结对学校增至254对,较2020年提升26.4%,成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扩大。2022年,成都都市圈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为69.0张、35.6人,分别较2020年增加5.0张、3.6人,成德眉资四市共建医联体18个、专科联盟6个,25家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99项,开通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超2万家。


15-图表(1).png


16-标题(1).png


总体来看,成都都市圈建设正加速成型成势。2023年,是成都都市圈建设迈入成长期的开局之年,建议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提出的“四个发力”重要要求,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一是以产研并进协同转化为重点,完善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先行探索共建实验室、中试孵化平台,着力推动跨区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更加紧密的创新共同体。

二是以跨区域建圈强链为核心,探索产业招商、委托管理、股份合作等多种园区合作形式,聚合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平台等生态要素,协力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能级产业生态圈。

三是持续深化成德眉资四市毗邻地区合作,重点在推进都市圈乡村振兴上强化示范、推广,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持续发力,增强都市圈人民群众共建共享获得感和幸福感。


17-作者简介1(1).png

18-作者简介2(1).png

19-作者简介3(1).png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图虫

文中数据来源:2020-2022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2022年成德眉资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2022年成德眉资四市科技局历年工作总结报告、2022年成德眉资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3年成德眉资四市政府工作报告、四川省科技统计中心、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经济工作手册2021-2023》、2021-2022年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20-2021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四川省2022年度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通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至第七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国家交通部2020-2022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中国民航局《2022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吞吐量排名》、“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建设”微信公众号《持续用力 久久为功 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起势腾飞》《四川省及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变化对比及浅析》、“成资同城化”微信公众号《同城同人 便捷出行 成都都市圈跨市公交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都市圈四地“如居一城”,便利共享的同城化生活圈加速成型》、成都市科技局《2022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眉山市科技局《眉山市实施强链补链科技行动助力企业创新》、人民日报《从起步期到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将如何发展?》、四川日报《成都都市圈四市如何选择确定重点产业并进行分工协作?围绕9条产业链相互依托借力融合》、经济日报《成都提升枢纽城市辐射能级》、四川观察《更便捷!成都3条新开国际航线获批》、封面新闻《轨道交通资阳线明年建成通车》、红星新闻《2022年成都外商直接投资25.9亿美元,居中西部前列》、中商数据与成都零售商协会联合发布《2022年度成都首入品牌研究》、胡润研究院《2022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文中注释说明:

1. 成都、眉山、资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数据分别根据三市2021年占全省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以及2022年四川省研发经费投入估测得到。

2. 成都、资阳铁路及公路货物运输总量数据根据四川省铁路、公路平均运距和铁公路货运周转量换算估测得到。

3. 2022年眉山、资阳高速公路里程数据尚未发布,以2021年数据替代。

4. 成都空气优良天数率根据市环境局每月环境空间质量状况报告计算得到。

5. 2022年德阳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根据两个指标2021年分别占全市全部专任教师数量比例,以及2022年全市全部专任教师数量估测得到。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