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

首页 > 碳达峰碳中和

关于成都加快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对策建议

2022-09-30 浏览量:1936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如何抢抓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带来的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打造具有竞争力、显示度的碳中和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成为成都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之举。本文在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共同指导下,通过开展大量调研,进一步梳理碳中和技术路径和产业领域,并结合成都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提出成都构建以新能源、储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固碳产业为核心,以“碳中和+”、碳中和延伸服务为支持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整体框架,并聚焦“五链”融合、场景营造和开放协作,初步提出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对策建议。


  一、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内涵


  (一)碳中和产业


  碳中和产业由“碳中和”1概念延伸而来,涉及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结构低碳化和“碳汇”规模化等相关产业。根据科技部碳中和分类技术路线图,碳中和技术链包括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大领域,同时,考虑支持碳中和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的重要领域,由此衍生的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储能产业、节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固碳产业、“碳中和+”以及碳中和延伸服务业等。(见图1)

 

1672390376028095280.png

图1  基于碳中和技术链的产业发展重点图谱

 

  (二)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是指以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等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储能产业、节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固碳产业、“碳中和+”以及碳中和延伸服务业,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元碳中和应用场景,推动生产、消费过程低碳化转型,支撑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产业生态圈。

  加快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对于成都而言意义重大,具体来讲:一是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是提升相关行业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欧美发达国家正通过推进碳减排变革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新赛道行业治理权,英国早在2002年就率先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在碳核查、碳审计、碳税、碳减排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规则体系;欧盟和美国正在酝酿碳关税政策,拟对来自没有碳价体系国家的工业产品征收调节性关税。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推动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值创造,有利于推动相关行业企业从碳规则的遵守者向碳规则制定的参与者攀升。二是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对产业体系的绿色化、低碳化提出更高要求,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以发展的方式积极化解资源与环境间的矛盾,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成都智慧”。三是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是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碳中和产业具备前沿技术驱动、先发锁定等特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2019年,欧盟发布的《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首次提出要布局的六大战略性未来产业中,就包括了清洁的自动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低碳产业等碳中和相关产业。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产业孵化和应用场景建设,有利于抢占碳中和产业前沿主阵地,赢得“先行者优势”。


  二、成都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整体框架


  成都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应着眼城市战略目标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系统梳理在新能源、储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固碳等产业细分领域的比较优势,瞄准未来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碳捕获与利用等突破性、颠覆性的前沿领域,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承载,积极发展“碳中和+”、碳中和延伸服务等辅助支持产业,抢占碳中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见图2)。

 

1672390405952086256.png

图2  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产业链重点环节示意图

 

  (一)新能源产业


  1.氢能产业


  成都氢能产业已形成“制备—存储—运输—加注—应用”完整产业链条(见图3),2020年列Trend Bank势银《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30强榜单》第4位2,在燃料电池膜电极及电堆、高压储氢瓶、氢气压缩机、加氢系统等装备领域具有国内领先优势。下一步可以成都绿色氢能产业功能区、成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为主要产业承载地,依托东方电气、厚普股份、成都亿华通、成都客车、中植一客、中车成都、新筑股份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电解水制氢、液氢储运、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氢能终端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检测认证等环节,前瞻布局化学储氢、管道运输、合成燃料等环节,加快建设“绿色氢都”。

 

1672390424791014884.png

图3  氢能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2.核能产业


  成都核能产业研发实力全国领先,聚集了中物院、核动力院、核西物院、中广核工程设计院成都分院等一批核科学、核技术研发设计的专业科研院所,拥有国防科技工业核动力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是全球罕见的涵盖了从核裂变到核聚变几乎所有领域方向的研发聚集地,并已具备从二代半到三代核电的装备制造能力。下一步可以成都芯谷、淮州新城为主要产业承载地,充分发挥中物院、核动力院、核西物院等科研院所技术优势,依托东方电气、华都核设备、川锅锅炉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辅助设备等核能设备制造,大力发展核电站运营,前瞻布局可控核聚变装备研制、模块化小型堆装备,努力打造中国核能技术创新高地、核能装备产业制造基地(见图4)。


1672390440007054158.png 

图4  核能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3.光伏产业


  成都已形成以通威太阳能为核心的晶硅光伏产业集群,拥有西南光伏技术研究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国家光伏产业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太阳能光伏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等产业技术与服务平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基地,现有太阳能电池片产能13GW,待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30GW电池片产能建成投运后,成都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将位于全球前列。下一步可以淮州新城为主要产业承载地,依托通威太阳能、天合光能等企业,重点发展高效晶硅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积极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制造基地(见图5)。

 

1672390458183001326.png

图5  光伏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4.新能源汽车产业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目前已形成从燃料电池到新能源整车制造全链条布局格局,新能源关键零部件研发优势逐步显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下一步可以龙泉汽车城、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简州智能装备制造新城为主要产业承载地,依托中植一客、成都客车、四川一汽丰田、成都大运汽车、东方电气等公司,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造车之城”“用车之都”(见图6)。

 

1672390472428064517.png

图6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二)储能产业


  成都储能产业链条要素已基本成型,拥有包含储能材料、锂离子电池、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等相关产业。下一步可以简州智能装备制造新城、天府新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为主要产业承载地,依托成都特隆美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华鼎国联四川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储能电池、储能电池系统、储能应用,加快打造西部储能高地(见图7)。

 

1672390506370086154.png

图7  储能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三)节能产业


  成都拥有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集中度最高、门类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已形成以川锅锅炉、康力电气、东方电气为代表的节能产业集群,在节能锅炉、高效风机、节能智能控制、节能工程咨询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下一步可以淮州新城、成都科学城、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为主要产业承载地,依托川锅锅炉、成都中节能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节能研发设计、高效节能装备制造、节能咨询服务、节能设施运行、节能金融服务、节能交易服务,积极打造全国节能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地”和市场应用“标杆区”(见图8)。

 

1672390533238096105.png

图8  节能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成都已初步构建居民投放前端、回收运输中端和处置利用末端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拥有10家四川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企业3,长安静脉产业园也已初具规模,现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企业正逐步向综合类、大件可回收物、废旧家电等垃圾分类业务延伸,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与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一体化服务。下一步可以淮州新城、成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主要产业承载地,依托长虹格润、中节能再生能源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化加工、再利用,积极打造支撑“低碳城市”和“无废城市”建设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高地(见图9)。

 

1672390580690015292.png

图9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五)固碳产业


  成都固碳产业技术研发实力在全国范围内较为领先,组建了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和天府永兴实验室(在建)等重大创新平台,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校在CO2高效捕集和绿色转化方面掌握较多可直接转化技术,为成都发展固碳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下一步可以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成都科学城为主要产业承载地,依托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国网四川分公司、四川能投、东方电气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工业CCUS技术研发(CO2高效捕集和绿色转化)和应用服务,前瞻布局生物质能捕获与封存(BECCS)、直接空气碳捕获与封存(DACCS)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积极打造全国负碳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区(见图10)

 

1672390604074032044.png

图10  固碳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六)“碳中和+”产业


  成都已集聚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中科曙光、华为鲲鹏等人工智能企业、大数据、云计算领域企业,并在智慧出行、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等领域初步形成“碳中和+”产业应用场景,已落地百度Apollo、中德智能网联等示范项目。下一步可以成都绿色智能产业功能区、成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淮州新城、简州智能装备制造新城、成都科学城、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为主要产业承载地,依托百度、华为鲲鹏、阿里、腾讯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智慧出行、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能建筑(见图11)。

  

1672390652898089201.png

图11  “碳中和+”产业链环节选择示意图

 

  (七)碳中和延伸服务业


  成都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已开展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主要交易品种的碳交易,拥有全省首个绿色金融中心,兴业银行、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等多家金融机构已挂牌入驻。下一步可以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成都绿色金融中心)、淮州新城为主要产业承载地,重点发展低碳金融服务(碳排放权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服务、碳基金、碳债券、碳信托)、低碳综合管理服务(城市碳管理、低碳商务咨询服务、低碳评价与培训服务)。


  三、成都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的对策建议


  (一)聚力构建“五链”体系,推动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成势成型


  加快构建完善碳中和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体系,推动碳中和产业生态圈成势成型。一是坚持错位协同导向,完善碳中和产业链。以精准定位产业方向、引育链主企业为主要抓手,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生产服务—营销服务”产业链,加快推动碳中和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如在核能产业方面,依托成都芯谷重点发展核电站保护和控制系统、核电后处理设备研发等,依托淮州新城重点发展反应堆压力容器、稳压器、冷却设备、核环保设备及零部件等设备,推动形成核能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格局。二是坚持精准匹配导向,激活碳中和要素链。以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育“碳人才”为抓手,激活以资金、人才为核心的“要素供给—要素匹配—要素辐射”要素链,强化碳中和产业发展要素支撑。如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产业创新的孵化作用,探索成立碳中和产业创新基金,加强对氢能与储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前沿技术产业转化的支持力度。三是坚持全链低碳导向,打通碳中和供应链。以采用数字技术优化供应链、促进供应链环节低碳为主要抓手,打通以碳中和链主企业为中心的“原材料—中间产品(零配件)—产品(服务)”供应链,提高信息和物质流通效率,推进供应网络低碳。四是坚持服务融合导向,优化碳中和价值链。以推动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强化碳中和品牌塑造为主要抓手,优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服务—品牌营销”价值链,促进碳中和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如鼓励新能源、节能等产业重点企业提供“制造+服务”“产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五是坚持重点突破导向,建强碳中和创新链。以突破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核心技术瓶颈为导向,完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创新链,促进碳中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二)聚力促进“五链”融合,推动碳中和产业生态圈迭代演进


  以碳中和产业链为核心,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形成协同共生、相互增值的链网结构,促进产业协作共进、要素有效聚集、市场供销便捷、价值交互攀升、创新协同耦合。一是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提升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为碳中和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如聚焦解决电池堆商用的“卡脖子”技术——高效电池堆密封技术,可依托西南石油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发适用于高温电池堆且长期稳定工作的密封材料和密封技术,打通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业链断点,促进成都加快实现燃料电池低中高温全系列发展。二是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融合。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打造敏捷、精准、可定制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提升供应链协同能力,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融合创新发展。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多系统集成互联的一体化服务,实现人、物料、设备、信息系统互联和协同,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供支持。三是促进产业链和要素链交互渗透。围绕碳中和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发布人才、资本等要素需求清单,创新要素对接模式,实现要素供给与产业发展精准匹配。如制定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专项人才计划,编制碳中和产业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加快集聚碳资产管理师、碳交易师、碳审计师等新型人才。四是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聚焦碳中和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部署产业环节,强化碳中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服务能力,支持碳中和制造业企业为碳中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计量测试、检验检测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三)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加快释放碳中和企业发展新空间


  按照“场景兴产”理念,创新营造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应用场景,促进碳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一是聚焦生产领域,探索建设“零碳”产业功能区、“零碳”高品质科创空间、“零碳”工厂、“零碳”楼宇,促进碳中和技术和产品在产业端的应用。如选取产业功能区开展光伏发电技术、电解制氢技术、氢能电池技术、氢能汽车技术应用和氢、油、电、气、非油多元新能源集成供应,并结合碳中和技术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打造“零碳”产业功能区。二是聚焦生活领域,探索建设“零碳”社区,积极推广零碳建筑、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共享交通,促进市民生活方式逐步向碳中和转变。如积极开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混合发电系统4在民用住宅等领域试点应用,并结合建筑终端电气化、多能互补系统、零碳采暖和制冷系统、建筑材料零碳化,实现居民住宅的零碳排放。三是聚焦生态领域,充分挖掘城市生态空间的碳汇价值,探索打造一批碳中和绿色生态试验区,积极推动碳汇公园、碳汇绿道建设。如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碳中和林、锦城绿道碳中和示范段等,做强公园城市碳汇品牌,推动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重大生态环境工程的碳汇向资产转化。


  (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开放链接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


  坚持开放链接、全球共享的发展导向,围绕创新、产业、标准等领域加强区域协同协作,营造开放链接的碳中和产业生态圈。一是聚焦产业协同,联合德阳、眉山、资阳聚焦光伏、氢能、核能等碳中和重点产业领域,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碳中和产业配套体系。如氢能产业方面,充分利用德阳在装备制造和眉山在铁路机车、客车制造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氢能制备与氢能应用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氢能集成服务供应商。二是聚焦创新协同,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依托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成都本地龙头企业,在碳中和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联合攻关,提升成都碳中和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如积极推进与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大气CO2捕集、封存与利用产业碳负排共性技术攻关,提升成都固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三是聚焦标准协同,依托中国—欧洲中心等开放平台和中德、中法等国别合作园区,积极对接国际碳中和产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为适应和引领低碳产品国际标准和产业规则提供支撑。如为有效应对欧盟碳关税5影响,成都可依托中国—欧洲中心,中德、中法等高能级平台,积极开展与欧盟合作,加强对欧贸易产品隐含碳排放量测算和计量的研究,积极开展低碳产品国际认证,有效降低未来中欧“绿色贸易壁垒”对成都的影响。

 

  文中注释说明:

  1、“碳中和”是指通过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以及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行为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过程。

  2、由Trend Bank势银发布,该榜单排名考量了加氢站基础设施、氢能产业基础、氢能相关政策以及财政、人口、科研基础情况等因素。

  3、 数据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第一、二批创建四川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园区、企业)名单》。

  4、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简称SOFC)属于第三代燃料电池,是一种在中高温下直接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成电能的全固态化学发电装置,是分布式发电的理想方式,其燃料气可为天然气、煤气、氢气、甲醇等。

  5、2021年3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议案,该议案称,如果一些与欧盟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不能遵守碳排放相关规定,欧盟将对这些国家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按计划欧盟将于2023年正式施行碳关税政策。


(产业经济研究所:黄浩森、胡安兵、刘丹)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