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治理

首页 > 智慧治理

数字政府:建设理念、发展导向和参与机制——以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2022-09-30 浏览量:2616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一、以整体政府理念建设数字政府,实现治理的有效高效


  (一)整体政府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强化协调统筹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整体政府理念是当代政治经济社会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是实现我们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和“新四化”发展的关键。

  整体政府着眼于政府部门间、条块间的整体性运作,强调公共管理与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共同目标而展开跨部门协作。主张政府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碎片走向整合。注重建立纵横交错、内外联结的协作机制,统一设计的服务路线,全局统筹的服务资源配置,以求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管理碎片化和服务空心化问题,提升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


  (二)数字政府建设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主要路径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数字政府建设的蓝图描绘。建设数字政府就是要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的全面管理与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提升政府快速有效应对新兴问题和未来危机的能力,提升政府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履职能力,实现政府从宏观决策协同到中观政策协调、从微观政策执行到服务资源配给的有机整合。

  从信息化发展角度来看,数字政府就是网络政府、整体政府。建设数字政府,就是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基础,实现政府的整体性系统性运行,做到区域间、府际间、部门间的高效协同;就是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系统性实施职能整合、制度整合、技术整合,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塑造一个协同、精细、智慧、善治的数字政府。


  (三)以整体政府理念建设数字政府是超大城市治理的核心抓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了全面建设数字政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方针、路线。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政府,就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的整体政府思维,建立起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网络治理结构,最大可能地避免职能交叉和利益冲突,推进政府行政业务与流程的透明化、整合化、协同化,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引领超大城市治理的核心作用,提高政府内部全体系应对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打造合力高效的网络协同机制。

  信息化生态下的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治理不能只是从社区网格到指挥中心的数据表征,而需要真正建成一个平台型、响应型、效率型运行和履职的网上一体化政府,从而实现从支撑决策的城市大脑到具体响应的每一个体系、每一个基层网格的全面同步、全面协同。政府为人民、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每一个点位背后都有一体化的整体政府响应,解决每一个问题背后的动员能力都是整体政府。因此,整体政府理念下的协同主导将成为全面建设数字政府的核心抓手。


  二、以服务导向原则建设数字政府,实现服务的升维多维


  (一)服务导向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更是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服务型政府是以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相应服务职责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正加速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聚焦企业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创新。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既为政府各部门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工具支持,也倒逼政府不得不加快向整体性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步伐。新时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要建成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服务型政府形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服务导向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关键动能


  技术源于人的需求,也应当服务于人的需求。近年来,数字政府建设在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升行政管理和服务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改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越来越被政府部门认为“有用”。但是,如果数字政府建设仅仅停留在政府作为供给侧认为“有用”且单方面积极推进的阶段,不被企业和群众这一需求侧认可,不被实实在在地用起来,数字政府的发展就难以被注入“活水”,极易陷入“唯技术论”“唯管理论”等供给侧思维导向的发展误区。

  过去政府相关部门在数字政府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应当进一步聚焦用户端、需求侧,不断强化面向企业和市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协同,加快应用场景落地,从技术的“有用”上升为企业和群众认为“好用”,从“好用”上升为企业和群众充满获得感的“常用”,从而为数字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服务导向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价值


  早期的电子政务建设,多是着眼于点位突破、单线推进,强调“以项目为中心、以部门为主体、以单一职能活动为主线,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初步解决了“网上办”的问题。数字政府时代,就是要打破层级式、条块式、分立式的管理结构,“以集约为前提、以创新为驱动、以效能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重塑职能结构和治理方式,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向社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协同的服务,进而实现从基础条件发生“物理变化”到治理优化实现“化学反应”的重大转变。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进阶过程。以整体型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不仅止于协同和整合并举,还强调协同和整合的质量——即全面而立体、敏捷且智能。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政府的创新与发展要以“人本逻辑”为根本遵循,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一体化、人本化、智能化水平,使数字政府建设持续“增效”,方能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以人民评议机制建设数字政府,实现参与的动态常态


  (一)人民评议是检验数字政府建设成效的第一标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从广义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出发,深化改革的目标既不是建设“大”政府,也不是建设“小”政府,而是建设人民满意的“好”政府。尽管数字政府强调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聚合、倍增和叠加效应,强调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普及等,但其根本还是在于以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使政府的决策更科学、监管更到位、服务更优质,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政府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在城市大脑快速升级迭代、AIoT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对于数字政府建设而言,无论技术浪潮如何翻滚,还是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将“向人民报告,请人民评议,让人民满意”的人民评议机制作为贯穿数字政府建设进程的关键主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尺。如此,才能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人民评议是指引数字政府发展探索的重要航标


  政府治理现代化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数字技术发展中离不开“尊重人性”这一文化内涵和“用户思维”这一变革思路。作为数字技术与政府治理融合发展的创新形态,毫无疑问,数字政府建设必须将落实党中央要求、满足实践需要、符合人民期盼有机统一起来,将民众所盼和企业所需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指引。

  对于超大城市而言,数字政府建设既需要着眼于全面,更需要把握住重点。探索利用12345、政务服务“好差评”等公众诉求渠道,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及时、全面地参与评议数字政府建设的各项进展。紧盯企业和群众提出的具有公共性的痛点、难点、堵点去破题,坚持与民同心、与民共情,加快推动新兴科技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三)人民评议是实现数字政府共建共享的强大牵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政府始终是主导,但提高各方积极性、尊重并鼓励公众更多参与城市治理的决策和建设,则是“民本位”精神的重要体现与实践,也是城市发展坚强有力的支撑与源源不竭的动能。人民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处于主体性地位,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也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只有政府、社会、人民同心同向行动,才能切实提升数字政府建设的发展水平,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数字政府建设的进程中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数字政府建设全程中推行“人民评议”模式,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全民评价、全民参与,广泛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使人民群众成为数字政府建设中最扎实的依靠,才能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城市!


1672387880524050616.png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