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首页 > 高质量发展

以川藏铁路建设为契机 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研究

2022-09-28 浏览量:1894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深入研究如何顺应国际国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趋势,抢抓川藏铁路建设机遇,不断提升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在川藏铁路建设中的参与融合程度,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制高点,意义重大。


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及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一、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及价值构成


  科技研发环节包括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孵化转化,该环节是轨道交通产业链中最基础的环节,带动能力强。勘察设计环节包括线路设计、勘察测量、线网规划及相关咨询服务,约占轨道交通总产值的5%~10%。工程建设环节主要包括工程建设总承包、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三个方面,在产业链中占产值比例较高,达到45%~50%。装备制造环节包括原材料生产、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泛轨交装备制造等方面,该环节附加值高,约占轨道交通总产值的30%~35%。运营维护环节包括运营管理、维护保养、安全监测、平台建设等方面,在产业链中所占产值比例为10%~20%。后市场环节包括检测认证、TOD综合开发和智慧轨道交通智能等方面,投资价值大。


  二、轨道交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一是市场现状:政策利好,发展迅速。国家已出台了包括《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诸多政策意见。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方面,2015—2019年,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稳定保持在8 000亿元左右1,动车组数量从12 630辆增长至29 319辆,增长132.1%2,铁路运营里程由12.1万千米增长至13.9万千米,增长14.9%3。城市轨道交通方面,2015—2019年,我国城轨车辆数量从20142辆增长至40 998辆4,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3 618千米增长至6 730千米,截至2019年末,我国大陆地区已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线路5二是发展趋势:保持高速增长、智能化轻量化转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轻量化、智能化成为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见,在“十四五”阶段,我国轨道交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9年1—9月,全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954.8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6.4%6。截至2019年已拥有轨道交通企业276家,整车年产能已增至2000辆7二是产业链条已具雏形。全市轨道交通产业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具备全产业链系统集成的基础和优势,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和工程建设等环节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三是创新生态不断优化。轨道交通产业国家级技术专利近百个,全市拥有1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8,每年可为企业提供15万名大学毕业生,160万名技能人才9,拥有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中车西南研发中心、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等实用技术研发和孵化机构。四是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近年来,成都加快构建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金牛科技服务产业功能区、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和蒲江川藏铁路维运生活新城4个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生产生活配套日臻完善。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全产业链闭环有待加强。制造环节短板明显,全市轨道交通制造业产值占全产业链产值不足20%10,机电系统、信号通信系统等“成都造”品牌屈指可数,多以单点企业少量应用支撑,细分领域规模效应不足,显示度较低,全产业链资源虹吸效应不够显著。二是产业本地供应配套体系尚不健全。全市整车系统本地配套率平均值不足40%,机电系统本地配套率平均值不足12%,距离株洲、青岛(本地配套率均在70%以上)差距较大11;配套产业布局不够完整,缺少控制、制动、受流和列控等系统生产企业。三是优势科技资源成果转化生态缺乏。拥有西南交通大学等优质科研资源,但存在高能级技术服务和孵化平台不足、社会资本进入少、检测试验等专业平台缺乏等问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还不够高,与产业关联度还不够紧密,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川藏铁路建设技术及产业支撑需求分析


  川藏铁路全线运营长度1 567千米,仅雅安至林芝段静态投资估算达3 198亿元12,建设工程量巨大、技术需求多样。一是勘察设计板块。传统勘探测绘技术在川藏铁路线中应用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需要航空类勘察新技术、卫星类勘察新技术、地面类勘察技术“空、天、地”一体化的综合勘察模式,复杂山区勘察技术创新、综合勘察设备研发与应用等产业细分领域需求空间较大。二是工程建设板块。川藏铁路建设施工需要将前沿技术、基础科学、施工方法紧密结合,高寒复杂环境下长大隧道新型爆破技术及配套设备研发制造、重载与高速货运施工控制技术与装备研发制造、施工质量监控重大设备研发制造、关键耐磨材料及配件研发制造等产业细分领域需求空间较大。三是装备制造板块。川藏铁路建设对隧道建造智能成套装备研发及制造、高原山区铁路智能供电系统研究与应用、长寿命高可靠盾构/TBM滚刀研发及制造、适应深埋长隧道的G3-TBM研发及应用、适应高能地质环境隧道的新型装配式衬砌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适应高寒山区长大坡道的牵引及制动系统研发及应用等产业细分领域需求较大。四是运营维护板块。川藏铁路运营维护朝着以大数据为基础,多种技术集成、全生命周期跟踪、信息化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基于5G的多模式铁路综合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与应用、高海拔地质断裂带地区地震预警设备研发及制造、地质灾害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发、牵引供电系统智能运维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等产业领域需求较大。


以川藏铁路建设为契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的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轨道交通产业未来发展新趋势,抢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和川藏铁路等重大铁路工程建设机遇,坚持产业生态圈建设理念,以川藏铁路建设核心技术需求为驱动,强化技术创新研发转化应用,构筑轨道交通科技研发领先优势;以川藏铁路建设相关产业支撑需求为导向,拓展建强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整体能级;以服务川藏铁路建设和轨道交通产业布局优化为双指引,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拓展国内国际腹地市场;以夯实产业支撑和优化服务配套为重点,全面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全力建设川藏铁路生产要素中心、供应链中心、生产布局中心,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综合发展新高地。


  二、阶段目标


  聚焦打造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综合发展新高地,以川藏铁路建设为契机,分阶段推动成都轨道交通做大做强,逐步确立在全国、甚至全球轨道交通产业版图中的领先地位。


  第一阶段:强链补链,建圈成势


  该阶段重点抢抓川藏铁路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的溢出效应及工程勘察设计的需求效应,以国家级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强化科技研发及孵化载体建设,在新津等区县布局建设川藏铁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确保技术创新成果在蓉就地孵化转化;以“一校一总部”为依托集聚吸引一批为川藏铁路工程设计提供服务的勘察设计机构与人才,做强勘察设计及技术咨询业务;加快补齐装备制造产业短板,重点提升机电装备、机电系统等领域本地配套率,健全建强轨道交通产业链条;进一步夯实轨道交通产业金融、人才要素支撑,健全生产性、生活性配套,推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成势成型,初步建成川藏铁路建设生产要素中心、供应链中心、产业布局中心,为国家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阶段:延链拓链,能级跃升


  该阶段重点抢抓川藏铁路建设及运营维护需求,全力夯实川藏铁路生产要素中心、供应链中心、生产布局中心功能支撑,提升辐射影响力,在服务川藏铁路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延链拓链,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跃升。重点依托川藏铁路生产要素中心,持续提升成都对轨道交通产业创新、人才、数据等要素的整合集成能力;依托川藏铁路供应链中心,持续提升成都对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所需零件、材料、机电控制系统、药物等物资产品的配置能力;依托川藏铁路产业布局中心,提升轨道交通国内影响力,推动产业“走出去”,开拓东南亚、中亚、西亚地区市场;同时,拓展轨道交通沿线旅游、康养等后市场链条。


  第三阶段:辐射引领,全球拓展


  该阶段将川藏铁路建设运维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推广放大,构筑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优势,建成世界轨道交通科创与成果转化中心,全面引领世界轨道交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与德阳、眉山、资阳等区域共同建成新兴业态涌现、制造服务融合、高端人才汇聚、对外合作广泛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确立在全国、甚至全球轨道交通产业版图中的领先地位。


聚焦产业发展制高点,抢抓川藏铁路建设机遇,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做大做强的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筑牢科技研发领先优势


  充分发挥我市在轨道交通技术研发环节的突出优势,围绕川藏铁路建设需求的核心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水平,推动轨道交通科技研发成为我市轨道交通产业链条中实力最强、价值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打造世界顶级轨道交通技术研发高地。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打造一批国家级、省部级轨道交通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级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搭建高海拔高寒地区特种材料创新平台、新制式轨道交通创新平台、重大铁路工程网上技术需求及技术创新供给市场服务平台。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川藏铁路建设第一批技术需求清单为导向,加快逆向技术创新链条;深入开展轨道交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支持校院企地围绕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信号控制、关键系统可靠性、列车运行节能优化等方向开展联合攻关;鼓励申报川藏铁路建设重大科技专项。三是促进技术成果孵化转化。着力打通技术成果孵化转化环节,打造轨道交通技术产品“技术转化—孵化—规模化生产—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孵化平台,完善技术输出转化机制。四是提升技术成果应用水平。支持企业面向川藏铁路市场需求开展工程化与产业化开发,发起成立轨道交通技术应用联合研发中心,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建立创新产品交易平台。


  二、推进强链延链,提升产业发展整体能级


  按照“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产业发展原则,准确把握全球轨道交通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川藏铁路建设需求,巩固产业链前端优势、补齐产业链中端短板、填补产业链后端空缺,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不断增强我市轨道交通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巩固勘察设计、工程建设产业链前端优势。做精做优勘察设计,做大做强工程建设。二是补齐装备制造产业链中端短板。提升整车制造水平,推动关键零部件实现突破,提高装备制造材料支撑,拓展延伸泛轨交装备制造。三是填补运营维护、后市场产业链后端空缺。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及安全监测,大力发展维护保养,加快发展检测认证领域,深入推进TOD综合开发,促进智慧轨道交通建设。


  三、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跨区域协同


  立足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集聚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主动加强与周边区域产业配套协作,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形成高效分工、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局面。一是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采取“研发+生产”“总部+基地”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一校一总部四基地”轨道交通产业空间格局。二是推动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加强与周边市州配套协作,积极推进成渝联动合作,强化与先发区域交流合作。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腹地市场。加快整合本地资源,巩固提升国内市场,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四、精准供给发展要素,全面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加速集聚人才资源,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续提升要素可及和精准性,全面激发产业要素活力,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人才支撑。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才,创新柔性引才模式,加强本地人才培育,做细做优人才服务。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以投代补”,推动“以奖代补”,建立推介机制,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挂牌。三是夯实土地支撑。强化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推广新型产业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动态调控。


  五、健全优化服务配套,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以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动静结合的理念统筹生产圈和生活圈,规划布局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合理配套高品质生活性服务设施,实现“人、城、产”高效融合。一是优化生产性服务配套。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积极建设专业化配套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全力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推动建设物流集散枢纽。二是完善生活性服务配套。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精准生活设施配套,着力构建高品质产业社区。

 

 文中注释说明:

1、数据来源:2020 年中国铁路建设投融资现状及趋势分析融资渠道趋向多元化https://www.baidu.com/link?url=hyns1rS49e20NMbRGC8JUHApmpk4d0j-xuwXQ_mWhPRTQA4itb6oHta80rHBElKhiV4XQ3XFvFMDJ8PQTbWVSK&wd=&eqid=e1a2830e000a9c6300000006627b4e42。

2、数据来源:全国各省市轨道交通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https://new.qq.com/omn/20210222/20210222A03J6O00.html。

3、数据来源:2020 年中国铁路行业市场分析:运营里程将近14 万千米高铁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期https://www.sohu.com/a/402017636_99922905。

4、数据来源:全国各省市轨道交通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https://new.qq.com/omn/20210222/20210222A03J6O00.html。

5、数据来源:2020 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https://new.qq.com/omn/20201028/20201028A0EHLV00.html。

6、数据来源:《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

7、数据来源:《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

8、数据来源:《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

9、数据来源:《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

10、数据来源:《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

11、数据来源:《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蓝皮书》。

12、数据来源:澎湃新闻,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获批!总投资约3 198 亿元,全线共设26 座车站,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432215



 (区域经济研究所:彭星、鲜果、廖清凤)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