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跑出加速度——数看2018-2021年成都都市圈建设发展

2022-11-01 浏览量:1232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推进都市圈建设是中心城市在更大范围推动功能布局优化、提升极核能级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先手棋”。早在2018年,四川省就将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培育建设成都都市圈摆在突出位置、高位推动,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出台,成都都市圈建设迅速进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为客观评价2018年以来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情况,本文根据《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的成都都市圈功能定位,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评价都市圈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关经验,基于省同城办构建的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内陆开放门户枢纽和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四个维度,细化构建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的都市圈建设水平测度指标,客观分析2018-2021年成都都市圈的发展情况和特色亮点,以期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提供参考。

  

1667530209251096618.jpg

  

1667530258094039918.jpg

  

1667530313788081956.jpg

  

  2018-2021年,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加快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迈入快速发展阶段。都市圈建设水平指数由2018年的0.2025提升至2021年0.8572,呈加速上升态势。2021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11.9亿元,2018-2021年年均增速达7.3%;人均GDP迈上8万元台阶,较2018年增长0.4万元,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量质齐升,现代产业协作引领能力大幅提升

  

1667530313811076750.jpg

  

  产业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根基。2018-2021年,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水平指数呈现逐年高速增长趋势,由0.0025上升至0.1926,其中2020年和2021年指数分别较上年增长58%、100%以上,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能力大幅提升。具体来看:

  先进制造业呈高质量发展态势。2021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工业增加值663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2.3万亿元,2018-2021年年均增长分别达10.9%、6.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1.4万亿元,2018-2021年年均增速达29.4%,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60.1%,较2018年提升超过20个百分点。都市圈内成都高新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成都经开区、德阳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区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四川省、成渝乃至中西部地区都具有较强的辐射引领力,2021年,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另外,2021年,都市圈内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达6个,较2018年增加3个,占全省比重高达85.7%。

  

1667530313882064612.jpg

  

  现代服务业整体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成都都市圈服务业增加值达1.5万亿元,2018-2021年年均增速达8.4%,占GDP比重为61.9%,较2018年提升12.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辐射范围不断拓展,以金融业为例,2020年都市圈金融业增加值达2323.7亿元,占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8.8%,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2021年成都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¹中排名第37位,交子金融“5+2”平台服务不断向全省拓展。生活性服务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以现代商贸为例,2021年都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7%;另据第一财经发布的《2018-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成都连续四年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引领都市圈消费魅力和吸附力不断提升。

  

1667530314316007079.jpg

  

  (二)产研并进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能力持续增强

  

1667530315459014324.jpg

  

  创新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2018-2021年,成都都市圈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水平指数持续提升,由0.0087大幅增长至0.1875,都市圈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进一步增强。具体来看:


  研发投入产出持续增长。2021年,成都都市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至3.0%,较2018年提升了0.7个百分点,2018-2021年年均增速达9.3%;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至22.4件,较2018年增长了46.4%,2018-2021年年均增速达13.5%。


  

1667530315992095548.jpg

  

  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2021年,成都都市圈8360家企业上榜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较2018年增加了4988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18-2021年年均增速达35.3%;医联、新潮传媒、准时达等7家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较2018年增加了5家。2021年,都市圈企业新增专利申请7.9万件,专利转移数量增至3039件,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9家,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1667530316525065399.jpg

  

  创新孵化平台不断夯实。2021年,成都都市圈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通过科技部验收,成资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投运,德阳科创通平台建成上线;都市圈内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达52家、24家,较2018年增加5家和7家。

  

  (三)内外联动双向开放高地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门户枢纽功能持续强化

  

1667530317622024700.jpg

  

  构建内联外畅的枢纽通道是都市圈扩大内外开放水平的基础性支撑。2018-2021年,成都都市圈内陆开放门户枢纽水平指数不断提升,由0.0507提高至0.2137,内陆开放门户枢纽功能进一步强化。具体来看: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上升。2021年,成都都市圈成为国内第二个拥有双4F级机场的都市圈,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实现4447.2万人次和64.9万吨,其中双流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仅次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位列中国内地机场第二,较2018年提升2个位次。铁路、公路货物运输总量为5.7亿吨,较2018年增长7.5%,德阳—成都—钦州港南向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初步形成以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青龙国际物流港为主的都市圈国际铁路枢纽“一港多站”新格局。


  

1667530317969016127.jpg

  

  路网体系融合畅通水平进一步提高。2021年,成都都市圈公路路网密度、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达到188.8公里/百平方公里、7.3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是2018年的1.1倍、1.3倍,成资大道、简仁快速路等9条城际“断头路”顺利打通,“3绕17射”高速公路主骨架通车里程近20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密度达到1.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2018年的1.7倍,成德S11线、成眉S5线、成资S3线等市域铁路有序建设,成都到德眉资动车用时分别缩短至23、26、23分钟,都市圈半小时轨道通勤圈基本形成。

  

1667530318927057497.jpg

  

  开放型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21年,成都都市圈进出口总额为8473.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89.1%,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33.9%,比2018年提高8.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达到90.9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19.6%,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都市圈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承载能力稳步提升,眉山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都自贸试验区向德眉资复制推广18项改革试验经验成果。

  

  (四)共享便捷的公服生活圈纵深建设,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加快夯实

  

1667530319535031992.jpg

   

  宜居生活环境、幸福美好生活是都市圈发展的价值追求。2018-2021年,成都都市圈人口综合承载服务水平指数由0.1405提升至0.2634,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有力提升。具体来看: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均衡。2021年,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接近3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2%,较2018年提高7.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9,较2018年下降0.11个百分点,都市圈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667530320281079096.jpg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效显著。2021年,都市圈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占比93.2%,17个国考断面均无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河长制E平台应用下沉延伸到都市圈所有区(市)县,沱江、岷江流域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都市圈空气优良天数率达84.6%,较2018年提升32.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4.6微克每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幅度达到17.6%,空气质量大幅提升。

  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持续提高。2021年,成都都市圈普通小学生师比16.5,较2018年下降2.0,师资配置水平持续提高。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74.4张、35.4人,较2018年分别增加11.4张、3人,四市共建医联体14个,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99项,开通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近2万家,就医“一码通”基本实现。

  

1667530320446077968.jpg

  

1667532557633050077.jpg

  

  综合来看,成都都市圈建设已实现夯基垒台,同时,围绕下一步成都都市圈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跨区域功能整合优化为导向,加快构建“极核引领、特色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一是打破以行政区划为边界进行单个城市谋划功能的思路,重点以沿交通轴线、流域以及交界地带融合发展为突破口,统筹谋划都市圈功能。


  二是强化成都创新策源转化、全球贸易服务、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引领都市圈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三是推动德眉资三市发挥比较优势,联动成都重大功能平台,重点打造德阳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眉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资阳全国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优势产业集聚区,凸显区域特色功能,加快构建极核城市引领、腹地城市特色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以协同共建统一 市场为目标,持续深化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一是加快构建区域统一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基于市场契约的利益交换规则和网络,以市场化方式探索组建同城化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和重大功能平台建设基金。


  二是探索可落地的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制定可操作的经济指标统计分算办法,为推进“飞地经济”“总部+基地”等产业合作模式提供机制保障。

  三是探索可持续的同城化发展激励机制,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广佛同城化等地区经验做法,优先选择在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毗邻交界地带等条件成熟区域,推行招商引资项目异地流转和企业迁移利益共享机制。

  

文中图片来源:图虫

文中数据来源:2018-2021年成德眉资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四川省统计局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发布的《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四川省科技统计中心《2018-2020年四川省专利数据简报》、四川省统计局《2021年四川调查统计手册》、2018-2020年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四川省2021年度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通知》、成都市与德阳市《2021年统计年鉴》、眉山市与资阳市《“十四五”金融发展和改革规划》、眉山科技局官网《眉山科技创新取得“五个突破”》、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至第六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单》、国家科技部2018-2021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国家交通部2018-2021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中国民航局《2021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吞吐量排名》、2021年中国铁路12306网站数据、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交通运输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胡润研究院《2021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成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眉山生态环境质量公报》、《德阳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资阳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1)》、四川省同城办微信公众号《通车里程近2000公里,成都都市圈“3绕17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加速构建》《中心城市紧密联动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 成都都市圈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省同城化办揭牌两周年志记》。

文中注释说明:

1.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1)》,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是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指数。

  

  作者: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联合课题组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