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首页 > 高质量发展

促进双链融合,赋能成都高质量发展

2021-11-16 浏览量:1046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1637033197114018056.png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促进双链融合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实践。

  围绕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学习《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本文通过阐述双链融合的背景意义、发展现状,提出成都促进双链融合的对策建议,为赋能成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637033236729045500.png


1637033264235043675.png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更长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各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路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在深度垂直分工的高技术产业领域,高度依靠进口的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受到严重影响,某些“卡脖子”技术的断供、脱钩容易造成整个产业链的断裂或瘫痪。为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我们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即围绕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布局产业链,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即重视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需求,加快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降低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环节的对外依存度,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链延展、价值链提升,推动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二者互为支撑,为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637033336320072993.png


  近年来,成都聚焦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速布局新制造赛道、新技术赛道和新能源赛道,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基本形成了创新链与“5+5+1”现代产业体系相互支撑、耦合匹配的新局面,引领高质量发展。

  围绕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成都市围绕生物医疗、核能、电子信息部署了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成都超算中心三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我国重大疾病生物治疗产业、核聚变能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华派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19家。深化8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引导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160家。


1637033402365059722.jpg

“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


  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成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效显现。2020年,成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44.5亿元,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6120家,较2019年增幅达40%以上。成都围绕创新链,加快新赛道布局:聚焦装备制造等5大先进制造业和高端芯片等15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持续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赛富高鹏半导体等9支产业链项目子基金组建,力促协鑫储能、晶合集成等50亿级以上重大功能性项目落地。

  锚定量子计算、卫星互联网等新技术赛道,成都推进量子基金、垣信卫星产业链基金等总规模达50亿元的科创基金组建。同时成都积极进军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绿色产业赛道,以最快速度、最大金额、最高效率推动中航锂电“百亿级”项目顺利落地,填补了成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高端制造业空白。投资的通威太阳能项目正式投产,为成都发展清洁能源、打造千亿级光伏产业生态圈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1637033463558028519.jpg

通威光伏产业电池生产车间


  成都市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关键零部件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基础研究能力较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足,需要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双向融合。


1637033499330006999.png


(一)优化双链融合发展的总体布局


  由于经济全球化逆流、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全球产业链逐步向区域化、本土化、短链闭合的方向拆分重组,国内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短缺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在此背景下,保障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尤为重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锚定成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类脑科学、6G等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好创新链部署:

  一是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加强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和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编制形成产业技术路线图。

  二是建好科技创新链。高水平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前瞻部署天府实验室,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和推广应用双向链接的快捷通道,构建互利共生、高效协同、开放融通的全链条创新生态系统。

  三是增强技术源头供给。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推动创新链条向前端移动,形成高价值知识产权及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成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源头供给,以创新优势引导产业资源集聚,推动成都产业链从全球价值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1637033626800056997.jpg

天府实验室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面对产业链断裂的冲击和风险因素,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优势,强化产业链布局:

  一是建立产业链项目库。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方向,围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梳理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立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库,编制“一链一策”产业地图,建立健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库储备机制。

  二是实施产业链招商工程。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实施产业链招商工程,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创新项目,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及应用和成都产业链接续重组。

  三是培育未来产业链竞争新优势。以科技牵引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巩固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重点产业链,加快打造6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链,主动谋划、前瞻部署一批量子科技、类脑科学未来产业链,推动全链条整体升级、向外延伸以及跨产业辐射。

  

1637033698851051552.jpg

中德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


(二)巩固双链融合发展的市场根基


  市场主体是产业链创新链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需要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市场范围,完善市场环境,巩固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发展的市场根基。

  扩大市场范围。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拓展双链融合市场范围。出台引导性政策,促进实物消费持续提挡升级,推进服务消费不断提质扩容,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推进消费升级、研发创新、产业链升级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培育市场主体。在基础教育体系中融合创新素质培养理念,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平台对社会开放。持续完善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引导性政策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松绑性政策,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主体。鼓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自主权,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环境条件,围绕创新链培育更多产业。


1637039466319047642.jpg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天府新谷


  完善市场环境。聚焦高端人才来蓉创新创业创造全生命周期遇到的难点问题,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载体,推动人才精准匹配、高效转化。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行“一网通办”,加快“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市场主体“一照一码走天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在知识产权管理创新、创新资源汇聚、信用体系建设、国际市场规则对接方面创造更好的平台发展的市场环境,积极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高品质营商环境。


(三)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与对外合作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用融合,推动跨区域开放合作,吸引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在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拓展产业链和创新链网络。 

  推进产学研用融合。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成果转化等分类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提高“产学研用”融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产学研用资源有序开放、可控共享、按需使用。打造集咨询、检索、申请、评估、审批、交易、投融资等功能于一体且具有权威性的产学研用服务平台,探索科技资源供需对接商品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促进产学研用资源的配置效率,逐步形成“需求+技术+产业+应用”深度协同的融合发展生态圈。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根据创新链、产业链的需要,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美国家的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在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扩大关键环节的产能供应,提高产业链、创新链网络和价值能级。以创新为导向引进外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水平,鼓励外资在成都本土开展新技术研发。


文中图片来源:成都日报、图虫


1637039651911072281.png

1637039673616009095.png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