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深刻把握经济圈内涵机理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0-03-04 浏览量:1019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1620806504169066110.png


  经济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以1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依托紧密的经济活动联系和高效的要素流动配置,形成的具有一体化发展倾向,并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是中心城市与外围众多大中小城市共同构成的优势互补、耦合共生、有机联系的经济共同体。经济圈更加强调区域经济组织方式的一体化,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一)经济联系的密切性

  经济圈内城市依托各自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既合理分工又有机联系的经济关系,使得经济圈内各类生产要素充分集聚、自由流动、高效配置,通过产业错位协同互补发展形成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核心功能实现有机整合、互补放大,共同成为支撑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中心城市的极核性

  经济圈通常具有1个或多个特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和经济总量占经济圈的比重一般达到1/3到1/2以上,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并通过发挥经济外溢、创新策源、门户枢纽等功能作用,对于周边区域发展形成很强的辐射带动效应,为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三)空间结构的层次性

  经济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合周边若干城市呈现圈层状结构布局,中心城市承担链接集聚全球要素,辐射引领区域发展;次级城市承担生产制造和服务次级区域市场需求的功能;中小城市则承担配套协作或依托特色资源承担生态屏障、文旅康养等特色功能。


  (四)基础设施的联通性

  经济圈对内通常具备由城际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构建的内部通道网络,以缩短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高效流动;对外具备由航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设施构成的立体外联交通网络,以更加便捷地汇聚国际国内资源要素。


1619493273784065693.jpg1619493301173075127.jpg1619493425821008043.jpg

 图1  成渝铁路(左)和成渝高速铁路双线并行        图2  川南城际铁路          图3  成德眉资动车公交化运营


1619493543722040740.jpg1619493680556021452.jpg

图4  泸渝高速               图5  巴万高速(巴州至通江段)


1620806628844010193.png


  纵观东京经济圈、纽约经济圈、伦敦经济圈等世界知名经济圈,大致都经历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五个阶段的发展历程,通过“强核”“外溢”“布网”实现“由点带面”,通过“整合”“耦合”实现由外部协调到内生驱动(如:东京经济圈起始于东京、横滨两个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和经济外溢作用,带动周边城市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功能整合、管理整合,最终促成经济圈城市的有机一体化),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并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些经济圈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圈内打破了行政区划,从而解决了由于人口、土地等要素按照行政区划管理和配置,以及税收、创新、公共服务等相关体制机制按照行政区划构建造成要素流动障碍所引发的经济发展效率不高、质量不高等问题。同时,随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经济资源向边际效用更高、产出效益更好的区域流动,必然使经济圈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显著增强,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职能性城市的配套协作能力更强,从而解决了由于缺乏高效分工的产业体系、一体共生的市场体系、区域协同的创新体系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经济圈建设的机理在于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打破行政区划,使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探索互利共赢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提高经济圈内的经济联系密度和水平,真正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使经济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619493919775068652.png


  成渝地区是典型的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双城经济圈,成渝双城“对内独大”,而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相比依然规模不大、功能不强。这就需要成渝联动,唱好“双城记”,带动成渝地区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强化细分功能错位互补,共同做强具有集聚配置国际资源要素能力的核心优势功能,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同时,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之一,应着力做强极核功能,突出创新、开放、改革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服务全川、助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一)应做强集合经济中心功能

  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强化极核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产业联动,奋力建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突出双城产业联动,加快推进成都“东进”,依托成都天府新区、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成都东部新区开展跨区域合作试点,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先试区,率先建设成都现代化都市圈,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1619494033093067926.jpg

图6  成都“东进”战略


  (二)应做强极核创新策源功能

  按照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需求,依托成都科学城、高新区等核心载体,突出极核原始创新、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引领推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科学布局,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生态链;坚持“一城多园”,推动双城联合用力,向上争取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共建跨区域创新生态链和产业发展载体,共营产业联动发展生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三)应做强极核资源要素配置功能

  发挥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优势以及国家开放口岸作用,突出极核枢纽经济发展、高能级开放平台、要素交易市场及供应链体系建设,有效提升链接全球、服务成渝地区乃至中西部的门户枢纽和通道功能;强化双城枢纽口岸互动、通道共建,共同打造服务国际产业投资贸易的开放平台载体,健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1619494178652028515.jpg

图7  成都国际铁路港


  (四)应做强极核高品质宜居功能

  应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系统推动极核城市营城模式变革,强化优质公共资源高效供给和共建共享,加快塑造美丽宜居城市形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双城优质公共资源整合联动以及向群内其他城市延伸,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效和均衡化水平,推动区域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共守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格局,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宜居地。


1619494305363080053.jpg

图8  成都锦城绿道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