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首页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以双向开放为重点 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发展新格局

2020-04-29 浏览量:1369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首图1.png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对照学习国内外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推进开放发展的经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以双向开放为重点,加快破解区域协同开放不足、开放平台能级和作用待提升、开放环境待优化等问题,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1619577409376073769.png


1619577433110089467.png


  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必然是一个内部统一、对外开放的体系,具有高能级、开放性的经济发展特征。一方面,在经济圈或城市群内部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推动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转移等,从而增强区域内各城市间的联系与分工,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效率,实现区域“抱团”开放。另一方面,注重强化区域以外的合作交流,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提升区域在全球竞争中的位置。

  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均注重内部资源要素整合、对外凭借高能级开放平台开展跨区域、跨国界联动合作。长三角地区以差异化分工构建区域合作链条,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实现“抱团”发展,南京都市圈依托科研优势打造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合肥都市圈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宁波都市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城市间建设与交通紧密结合,注重临空、临港区域高能级开放平台打造,对内引领促进东京圈、阪神圈以及名古屋圈之间的资源要素流动,对外链接到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引领整个城市群开展区域合作、国际合作。


1619577475386071158.jpg图1  宁波舟山港


  一般情况下,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极核城市控制着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处于全球或区域生产网络的核心环节,极核城市凭借强劲的经济实力、便捷的交通通信条件等优势与周边区域形成经济共同体,共同参与全球产分工合作。一方面,极核城市以高能级开放平台汇聚全球高端要素并对周边区域进行要素输出,纽约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总量和服务能力,以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互联网等为载体向周边城市输出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和游客等。另一方面,极核城市通过自身产业迭代升级,对周边区域进行产业输出,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品或服务优势,东京与周边城市建立了“总部-制造基地”的区域合作链条,以此带领周边城市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参与全球竞争。


1619577541223073352.png


  近年来,成渝两大极核围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快打造开放大平台,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同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相比,仍然存在区域“抱团”开放意识不强、开放平台能级不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一)整体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但“抱团”开放意识不强

  近年来,经济圈经济外向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实现进出口总额1700.07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5.5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66.5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了3.1倍,区域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张。


1619577626339097645.png

图2  2008-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出口总额增长情况


1619577679706053972.png

图3  2008-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长情况


  但与长三角地区集成作战不同,经济圈内各城市“抱团”开放不足,不利于整体开放水平提升。圈内各城市走出去“单兵作战”特征明显,区域内部尚未构建起较为密切的共生开放发展关系,地缘相邻的行政区各自为政,跨区域规划对接、资源整合机制缺失,协同开放成效甚微。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以承接产业为主,在人才、创新、金融等高端要素方面合作交流较少;与南向、北向区域合作领域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传统经贸产能合作领域,合作层次有待提升。


  (二)对外开放平台稳步增加 但能级和作用有待提升

  近年来,国家级开放平台密集布局成渝地区,为区域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截至目前,经济圈拥有2个国家级新区、2个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3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1个国家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6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个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开放平台的数量和质量领先西部地区。2019年7月,川渝签订《推进成渝城市群开放平台共建共享2019重点工作方案》,推动经济圈优质开放平台共建共享。


1619577792993092169.png

表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部分开放平台列表


  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国别合作园区规划建设水平和发展能级仍需提升,开放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2018年,四川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的GDP总和仅为上海浦东新区的54.0%、长三角城市群国家级新区的42.6%,GDP对全市的贡献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四川自贸试验区、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仍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对周边区域改革推进及开放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川渝两地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政务服务异地直通互办,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与长三角区域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存在明显差距。新川创新科技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别合作园区平台作用尚未充分挖掘,针对合作国先进人才、资本、项目的吸引力仍然不足,对国际资源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有待增强。


1619577848745050846.png

表2  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发展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各城市2018年统计公报、各新区2018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等数据整理



  (三)对外交流活动逐年增多 但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继举办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展览、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促进区域营商环境大幅提升。《财富》全球论坛、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世界华商大会、世界旅游组织大会、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等相继在区域举办,成都成功获得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2018年,经济圈有6项展览通过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占全国境内通过UFI认证的展览项目总量的6%。截至2018年底,UFI、IAEE(国际展览和项目协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企业会员分别为6个、10个,数量西部领先。


1619578179877023726.png

表3  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UFI认证的展览名录

数据来源:《2018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


  但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区域营商环境仍有待优化。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显示,长三角城市群有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8个城市入围国内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指数前30名,而经济圈仅成都、重庆占据了两席,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明显滞后于长三角区域。主要表现为: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体系和政务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放管服”还存在不规范、不透明、不配套等问题,对外投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和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短板。国际性商务服务及配套服务发展不足。外资法律、产业政策、项目策划、信息跟踪、外语翻译、外企服务等相关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企业高端人才本土化难度较大。国际化教育医疗设施、国际社区等配套建设仍然不足,生活服务配套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性企业和高端人才的需求。


1619578251120006134.png

表4  世界银行发布2019年营商环境质量指数排名Top30

数据来源:《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更正: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


1619578294791095430.png


  对照先发地区经济圈或城市群推进开放发展的经验,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发展存在的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战略取向,推动成渝“双城”高能级开放平台联动,共建服务经济圈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平台体系;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进“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快在经济圈内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共创国际经贸产能合作新优势。同时,以“双城”为龙头,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国际班列西部通道、沿江通道,引领经济圈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沿江区域城市群及都市圈联动发展,“抱团”共创国际经贸产能合作新优势。


1619578327543048142.png

图4  西部陆海新通道地理位置示意图(全国)

图片来源:《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作为“双城”之一的成都应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发展为导向,主动转变思路、对标国际,着力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强化区域联动开放,共创国际经贸产能合作新优势、共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引领经济圈链接融入全球和区域经济网络,推动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突出高端引领 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

  以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和高新区、临空临港经济区、国别合作园区为重点,增强成都高能级开放平台功能,辐射引领经济圈开放水平提升。

  一是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聚焦现代政府治理、双向投资管理、贸易监管服务、金融开放创新、产业集聚创新等五大核心制度创新体系,强化与重庆自贸试验区和泸州自贸试验片区的协同创新,为经济圈改革开放提供“自贸样本”;与重庆共同推动经济圈其他城市打造自贸试验区拓展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和政策,推动自贸试验区共建共享,增强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增强国家级新区和高新区开放主引擎功能。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和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加强国际国内战略型资源集成和前瞻性政策创新,着力打造全球投资创业首选地、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区和国际化大都市形象展示区;强化与两江新区、重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庆高新区)交流合作,推动产业联动发展,集聚一批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临空临港经济区开放主枢纽功能。争取国家支持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及天府空港新城规划建设成都内陆自由贸易港,形成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中国特色内陆开放功能区,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新高地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型经济增长极;争取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核心打造开放型经济港城融合示范区,增强成都国际铁路港(即内陆无水港)集散服务功能,建设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和“一带一路”多式联运及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金融服务中心。


1619578487279023781.jpg

图5  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核心区效果图


  四是增强国别园区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建好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法(成都)生态园、中以创新科技园区等国际合作园区,有针对性聚集国别资源,促进项目合作;充分发挥国别园区开放合作纽带桥梁作用,大力促进园区企业与本土企业协作配套,承接外资企业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扩大国际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溢出效应,打造经济圈产业开放合作的示范标杆。


  (二)强化“抱团”意识 加强与其他区域联动开放

  以大通道为依托,加强成都与周边主要城市的“抱团”合作,推动经济圈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沿江区域的联动开放,共同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高经济圈链接融入全球和区域经济网络的水平。

  一是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与贵阳、昆明等城市的“抱团”合作,推动经济圈与黔中、滇中、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开放。重点对接国家中新合作机制、粤港澳大湾区、环北部湾经济圈,深化与渝桂滇黔及东南亚、南亚等合作,强化蓉港、蓉新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加强港口物流、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合作。借助昆明、南宁等城市南向开放之“势”,结合南亚、东南亚国家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初中期的阶段发展诉求,以高端贸易、技术、服务、金融为纽带建立中心-腹地关系,拓展南向国际市场,全面凸显成都在南向开放中的引领者地位。


1619578678504080664.jpg

图6  成都国际铁路港内准备搭乘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集装箱


  二是依托中欧国际班列西部通道,加强与西安、兰州、西宁等城市的“抱团”合作,推动经济圈与关中、兰西、乌昌石城市群联动开放。重点释放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等泛欧泛亚通道能力,推进对欧高端合作,推动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打造西向经济走廊。推动建立“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发展面向“一带一路”的跨境金融服务,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先行区。对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中后期的欧洲地区,依托“蓉欧快铁”继续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建立消费、创新、商务、金融互动交流关系,输入来自欧洲的优质资本,加强与德国、法国、英国、中东欧国家等的合作。

  三是依托沿江通道,加强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抱团”合作,推动经济圈与长江中游、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开放。重点依托长江经济带,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省市在人才、创新、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三)创新发展思路 共创国际经贸产能合作新优势

  坚持将对外贸易发展与提升城市集散辐射能力相结合、引进利用外资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走出去”发展与提升城市配置内外资源能力相结合,全面提升成都开放发展能级和位势,推动共创经济圈对外合作新优势。

  一是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不断增强贸易要素的配置功能、贸易主体的中枢功能和贸易活动的辐射功能,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引领经济圈外贸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货物贸易,鼓励成都企业创立外贸品牌,培育形成一批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将“成都创造”自主品牌产品推向全球市场;发展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货物贸易和以成都为承载平台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做强“成都服务外包”品牌,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发展航空保税维修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等重点领域,挖掘数字贸易、技术贸易等新兴增长点。


1619578932488047058.jpg

图7  成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航空口岸


  二是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全面提升外商投资规模、层次和水平。发挥利用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带动经济圈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重点吸引优秀创新项目、创新机构、创新型团队和人才,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以及创新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实施跨国公司精准引进计划、跨国企业总部提升计划和国际中小企业引进计划,切实提升外商投资与成都乃至经济圈产业发展契合度。

  三是坚持以“合唱”的思维搞开放,推动经济圈产能在蓉集成“走出去”全球布局。重点依托中国-欧洲中心,打造“走出去”中介集成服务体系,为经济圈“走出去”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专利申请、境外法律、国别风险等服务,促进优势产业、企业、技术、品牌向境外输出,不断拓展经济圈发展新空间。


  (四)对标国际标准 推动创建一流营商环境

  全面对标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对外投资贸易服务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市场环境,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经济圈营商环境打造提供“成都样本”。

  一是打造政务服务标杆城市。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办理;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外商投资企业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探索重大外商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委托代办制度;在自贸试验区内试点清理限制外商投资企业依法跨区域经营、搬迁、注销、利润汇出等措施;探索建设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成都市市场主体信用积分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对外商的信用监管水平;对接国际通行的投资贸易争端解决方式,尝试引入仲裁、调解、中立评估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1619579756889021022.jpg

图8  成都青白江行政审批局优化营商环境


  二是健全投资贸易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创新发展跨境投融资、跨境结算、贸易金融等业务;以跨国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国际航线、国际班列的全球物流体系,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的全球配送网络,建设国际供应链体系,满足跨国企业精益制造、广域分销、弹性交付的供应链管理需求。建立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境外投资政策、环境、相关制度等信息,完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互联网+”信息服务机制。

  三是提升城市国际化商务服务水平。探索建立投资中介服务“超市”,培育和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评估、法律服务、高端商务、调查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建设,成立“一带一路”仲裁中心、商事调解中心和风险评估中心,支持海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建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整个经济圈的国际化商务服务网络。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设立成都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推动设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推行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制度,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行动,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成都日报、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

文中数据来源:《2018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各城市2018年统计公报、各新区2018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等数据整理
文中数据说明:为便于数据处理和对比研究,本文统计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暂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规划〔2016〕910号)划定的成渝城市圈的范围为准,涵盖重庆全域和四川省的15个市(有些部分纳入成渝城市群范围的市(区)县以全域纳入来处理)。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