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

首页 > 智库声音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下的人口流动时空特征

2023-02-15 浏览量:1455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三圈一体”打造现代化都市圈,聚焦“五个互联互通”打造现代化双城经济圈,全面增强极核引领能力。成都、德阳、眉山和资阳四座城市,在空间上,德眉资三市地处成都东进的主要方向,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区域,可与重庆呼应、相向发展;在能级上,可聚成德眉资四市之力,形成与重庆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人口集聚、功能协作等方面相匹配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因此,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有助于提升成都城市能级,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更好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也是促进全省“干支”协同和成渝“双核”联动的关键动力。

  2019-2022年,成都占成都都市圈的GDP和人口比重持续上升,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本文基于2019- 2022年成德眉资区域的人口迁徙指数*,从人口流动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两个维度,主要研究了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之间的人口流动特征,以期为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提供参考。

*人口迁徙指数是一 个无量纲数,它与实际迁徙人口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口流动越频繁,迁徙热度越高,人口迁徙指数就越大。由于德阳、眉山和资阳三市之间的2020-2022年年均人口迁徙指数较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三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特征。


1676880297396021811.jpg


  (一)成德眉资区域2019-2022年人口流动特征


  2019-2022年,成德眉资区域人口迁徙指数整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2019-2022年成德眉资四市的联系度不断增强。

  整体来看,德阳流入成都的人口迁移指数略高于眉山流入成都,成都流入德阳的人口迁徙指数在2019、2020年都低于成都流入眉山,但在2021年、2022年却高于成都流入眉山。对比来看,成都-德阳和成都-眉山间人口迁徙指数均显著高于成都-资阳间的人口迁徙指数,年均指数值是成都-资阳间的2-3倍。这说明成德眉资区域内,成都与德阳之间的联系往来最为频繁紧密,眉山次之,与资阳联系程度相对较低。

  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和2022年中秋节期间成德眉资区域的人口迁徙指数曲线在除夕之后形成低谷,降到4年来最低值。但其余法定节假日期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明显高于日常并出现全年单日人流最高峰。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及中秋节期间从成都流向德阳、眉山、资阳三市的人流一般在小长假的第一天达到最高峰,而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又从德阳、眉山、资阳三市迅速流回成都并达到回流的最高峰。除春节外,其他法定节假日期间成都与德阳、眉山之间的人口迁徙指数高峰值均约为平日的2-3倍,而成都与资阳之间的人口迁徙指数高峰值约为平日的4-8倍,远高于德阳、眉山。正因为成德眉资区域间交通到达时间多为1小时左右,城际交通较为便捷,这类法定节假日期间以跨城探亲、出游为目的的人口流向在短时间内易达到高峰。


1676880433768055484.jpg


1676880561378060105.jpg


  (二)成德眉资区域2019-2022年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特征


  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期间人口迁徙流动极少,不具有普遍特征,本文以2019年、2021年和2022年春节期间成德眉资区域人口迁徙指数来研究区域内人口流动特征。从结果来看,2019年、2021年和2022年春节期间成德眉资四市间人口流动特征也较为相似:

  一是成德眉资区域人口流动均在除夕当天降到最低值。农历腊月二十五至腊月二十九期间,成都流向德阳、眉山、资阳三市的人口呈现上升的趋势,到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会达到除夕前的峰值。而除夕前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向成都的人口流动较为平稳,波动不大。

  二是德阳、眉山、资阳三市除夕后返回成都务工的人流密度很高。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德阳、眉山、资阳三市流向成都的人口呈现陡坡式上升,到正月初六(春节法定节假日的最后一天)达到峰值,该峰值在德阳、眉山两市约为除夕前均值的3倍,而资阳约为除夕前均值的6倍。正月初七的人口流动出现断崖式下降,但直到正月十五,人口迁徙指数依然高于除夕前。而除夕之后,成都流入德阳、眉山、资阳三市的人流不高,低于除夕之前,且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期间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


1676880783577049143.jpg


  (三)成德眉资区域2019-2022年非节假日期间一周人口流动特征


  为了更好的表征2019-2022年非节假日期间成德眉资区域的人口流动特征,本文分析选取了每年3月份连续四周共28天的非节假日时间。通过人口迁徙指数分析发现,成德眉资区域的人口流动以“周”为单位呈现周期规律性变化,一个周期内人口流动的方向呈单波峰状,波峰对应数值和时间不一,说明成德眉资区域内几个城市间的人口吸引力强弱不一。从结果来看,成德眉资区域非节假日期间一周人口流动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三市间存在着明显的周末通勤现象。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周一至周四的人口流动较平稳,城际间的人口流动主要体现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三市之间的周六、周日人口迁徙指数约为平日的1.2-1.4倍,人口流动从周五开始快速上升,成都流入德阳、眉山、资阳三市的人口在周六达到峰值,而德阳、眉山、资阳三市流入成都的人口则在周日达到峰值。

  二是德阳、眉山、资阳三市与成都在非节假日期间的人口流动活力持续增强,且流入成都的人口比例增长加快,体现出成都对就业人口的吸引力2019年3月和2020年3月,德阳、眉山流入成都的人口略低于成都流入德阳、眉山的人口,到2021年3月和2022年3月,成都与德阳、眉山之间的人口迁徙指数曲线已非常接近。资阳在2019年3月和2020年3月流入成都的人口与成都流出的人口大致相等,而2021年3月和2022年3月资阳流入成都的人口明显高于成都流入资阳的。


1676881001209093738.jpg


1676881060084003397.jpg


  (一)成渝双城经济圈尺度下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


  同城化区域以便捷的空间联系、强大的要素流动为基本特征,城市间人口迁徙热度的高低可以表征城市间联系的强弱。通过分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人口迁徙热度,不难看出在16个城市中,成都、德阳、眉山三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密切程度远超其他城市,已经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城市的同城化区域。而资阳与成都之间的人口迁徙热度在2019-2022年间不断增强,到2022年虽与德阳、眉山还有较大差距,但明显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与成都的联系,同城化发展势头较为明显。

  从成都、重庆两个极核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人口流动情况来看,成都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其他城市都形成了一定联系,辐射范围较广,但与省内泸州、广安和达州三个城市之间的人口联系相对较弱。而泸州、广安和达州三个城市与重庆接壤,因此与重庆的联系较为紧密。从人口流动要素来看,重庆市目前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所有城市都未形成较强的人口流动,辐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676881186076024158.jpg


  (二)成都都市圈尺度下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


  2022年成德眉资区域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可以表明成都都市圈是以成都为人流集散中心的单核结构,全年流入成都的人口比例略大于成都流出的人口比例。说明成都都市圈随着“内联外通、立体融合”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的呈现,成都的辐射作用持续增强,吸引了德阳、眉山、资阳三市人口来往通勤。


1676881294694058138.jpg


  除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外,成都与绵阳、乐山、重庆的人口流动较紧密,这与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各自对外人口流动较为密切的城市呈现“交集”。说明成都都市圈作为一个区域整体,与这些区域的辐射和联系强度相对较高。


1676881379977081718.jpg


  基于上述2019-2021年成德眉资区域人口迁徙指数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一、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区域公共交通一体化,更好地为人口流动提供便利条件。成德眉资区域在法定节假日期间是人口流动的高峰期。尤其在春节期间有显著的人口集聚与疏散的双重特征,小长假期间的人口流动变化则更加显著。非节假日期间则以“周”为单位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产生了城际通勤现象,这种通勤现象也对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推进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建议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区域公共交通一体化,在节假日期间增加城际间的公共交通服务班次,更好地为高峰期内的人口流动提供支持。

  二、交通同城化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明显,成德眉资区域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加速推进同城化进程。由于成德眉资区域时空距离的临近性,便捷的交通势必会推动人口流动的行为方式趋向于日常活动,既主要为日常化、通勤化的人口跨城活动,并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周末休息日等时段出行需求旺盛。因此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区域的交通同城化,是加速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有效手段。

  三、成都都市圈形成以成都为人口流动集散中心的空间格局。成德眉资同城化程度相对较高,其中成都-德阳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最高,成都-眉山之间次之,成都-资阳之间相对较低。成德眉资区域内同城化发展程度并不均衡,德阳、眉山、资阳三市之间人口流动强度低。在未来的同城化发展规划中,德阳、眉山、资阳三市可进一步增强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缩小与成都之间的发展差距。

  四、成都都市圈作为区域整体,对外联系有共同“交集”。成德眉资四市应充分利用区域性功能互补,加快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促进成德眉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从而扩大、强化成都作为极核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文中图片来源:图虫


  文中数据来源:成德眉资四市2019-2022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高德交通大数据平台。




1676881474612012180.jpg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