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首页 > 高质量发展

关于“就地过年”对2021年成都经济影响的初步分析

2022-09-13 浏览量:787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分享到:
[打印文章]

  2021年春节期间,为了减少人员大规模流动缓解疫情防控压力,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了鼓励人民群众“就地过年”的政策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往年春运人口大迁徙和大城市“空城”现象,从而使得春节期间城市经济活动的季节性规律和区域性特征发生变化。本文从“就地过年”产生的空间转移、需求替代、就地启动、时间转移四个效应出发,在进一步分析其对全市经济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同时,围绕由此带来的启示和思考,以及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和挑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就地过年”通过空间转移、需求替代、就地启动、时间转移四个效应影响经济活动


  一、“就地过年”产生空间转移效应,表现为外来人口数量较多的大城市春节期间人口流出减少,经济活力和效益增强


  “就地过年”改变了往年春节期间人口的流动趋势,大中城市相比往年人口流出减少,城镇及农村地区回流人口相应减少。据商务部统计,全国36个大中城市“就地过年”人数比往年增加了4 800多万;百度地图迁移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春运迁徙规模指数较2019年下降47%,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节前一周迁出规模指数降幅分别达到70.9%、61.2%(见图1)。这意味着,春节期间大城市实际容纳人口将多于往年,有利于增强春节期间经济活动尤其是消费的活跃度,进而对经济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1670998507515033702.png

图1  部分城市春运迁出规模指数对比图(节前一周)

注:根据百度地图迁移大数据整理计算。

 

  二、“就地过年”产生需求替代效应,表现为交通运输、长途旅游消费减少,市内消费、线上消费、短途旅游消费热度增加


  “就地过年”叠加疫情防控导致春运需求和社交属性需求减少,抑制了交通运输、长途旅游等行业的恢复发展。2021年春节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9 841.6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下降76.8%(见图2)。但同时,市内消费、线上消费、短途旅游消费增长明显。春节期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78.4亿元的历史新高,较2019年同期增长32.8%;全国实现线上消费2418.98亿元,同比增长80.65%,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全国本地门票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300%,全国选择省内游的游客占比较2019年同期提高近25个百分点。

1670998604975066780.png

图2  春节起见全国发送旅客情况对比

注:数据来自交通运输部

 

  三、“就地过年”产生就地启动效应,表现为节前停工延迟或减少,节后复工节奏加快,工业生产好于往年


  “就地过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际工作日,一方面“就地过年”采取发放补贴、带薪过年等措施激发了员工在岗的积极性,节前工作天数较往年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就地过年”降低了节后人员返岗复工的时间成本,有效缓解节后用工荒问题,提高复工复产效率。叠加去年低基数,一季度生产端将强于往年同期。高频生产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高炉开工率、PTA开工率分别高于2019年同期0.7、2.5个百分点(见图3)。

1670998714351037407.png

图3全国高炉开工率及PTA开工率对比

注:根据wind数据整理计算。

 

  四、“就地过年”产生时间转移效应,表现为部分消费需求延迟释放,强化后续假期节庆回补效应


  尽管“就地过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春节期间返乡探亲、长途旅游等领域的消费需求,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国内疫情趋于平缓,新冠疫苗广泛接种全球疫情逐步好转,叠加清明、五一等国内游黄金窗口期,这些被抑制或推迟的消费需求将迎来回补释放。去哪儿网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清明假期国内机票预订量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国内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4.5倍;截至3月12日,五一假期国内机票预订量、五一当天酒店预订量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


“就地过年”将从供需两端对成都经济运行发挥正向促进作用


  一、“留蓉过年”人数较往年明显增加,市场活力和热度整体较强


  节前迁出人口明显减少,春节前一周成都人口迁出规模指数为10.58,分别低于2019年(14.66)、2020年(17.36)同期4.08、6.78个点。春节期间成都“就地过年”户数较去年同期增加47.91万户,同比增长10.06%。市内人员活动明显增加,春节期间成都城市出行强度为3.34,分别高于2019年(2.55)、2020年(1.93)同期0.79、1.41个点;地铁累计运送旅客1 244.21万乘次,日均客运量达177.74万乘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76.86%。市场活力整体较旺,春节期间成都累计接待游客1447.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27.6亿元,均位居全国第一(见图4);成都春节档电影票房1.8亿元,仅次于上海(3.67亿元)、北京(2.78亿元)、深圳(2.12亿元)居全国第四,较2019年同期增长33.9%;全市31家重点商贸零售企业2月11—17日客流1 566.8万人次,同比增幅22.5%,实现销售15.86亿元,同比增长24%。

1670998777518051717.png


图4 2021年春节期间部分城市旅游市场对比

注:数据来自各城市文旅局,杭州、重庆尚未公布旅游收入数据。

 

  二、居民消费总体较为活跃,线上、绿道、夜游等新兴消费需求加速释放


  “云”生活模式获得青睐,线上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春节期间,成都云剧场、艺术直播、云展览等线上文化群众活动参与人次超过213.3万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线上服务市民游客近50万人次;网络订餐大幅增加,外卖菜品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4%,除夕当日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53%,居全国第六位。绿道、夜游成为亮点,新兴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春节期间,成都的公园、绿道吸引市民、游客近800万人次,借助100多场主题活动,带动30万件产品销量,销售金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147%;“夜游锦江”通过构建新春文旅消费新场景,累计接待游客近19万人次,游船票及文创市集实现收入152万元。保值和奢侈品类消费显著增加,升级消费持续释放。春节期间,成都IFS奢侈品、珠宝腕表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业绩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10%、150%;成都银泰中心in99奢侈品销售业绩较2019年同期增长1 030%。


  三、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节后复工复产节奏快于往年


  一方面,开工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企业经营活跃度较高。全市企业积极响应“留在成都幸福过年”倡议,春节期间成都639家农贸市场、23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4家大型商超卖场超过5 000多个商业网点正常营业,总开业率超过81%。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省19个行业用电量较去年增长超过50%,其中成都企业保持较高日均用电量,占全省的比重(24.2%)与2020年全年(约25%)基本持平,说明多数企业呈现连续生产、留工稳岗态势。另一方面,城内交通数据显示今年节后复工快于往年。节后3个工作日成都上班出行强度指数1为6.31,与节前4个工作日平均值持平;节后第二周5个工作日平均值为7.41,已基本恢复至节前水平(7.93)。节后第二周5个工作日成都地铁单日客流量均保持在520万乘次的常态客流水平,2月26日达到584.03万乘次的新高,较历史峰值增长2.67%(见图5)。

1670999356622078225.png

图5  成都上班出行强度指数走势和节后第二周工作日地铁运量走势

注:上班出行强度指数来自百度地图迁移大数据,地铁单日客流量来自“成都地铁运营”微博。

 

  四、部分领域消费受到抑制,潜在消费需求有望持续释放


  一方面,交通领域消费受抑制较明显。受人口流动大幅减少的影响,2月4日—24日(节前一周+春节+节后一周)成都东站日发送旅客量、成都双流机场日旅客吞吐量较2019年同期降幅均在20%以上,最大降幅分别达到61.5%、84.2%(见图6)。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未充分释放。从一般经验来看,国庆与春节两个相邻“黄金周”的旅游收入基本相当(成都2018年国庆与2019年春节相差21.9亿元,见图7),而2021年成都春节旅游收入明显低于2020年国庆,表明春节期间旅游消费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抑制。基于2020年成都旅游市场走势以及2021年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判断,预计以商旅为代表的潜在需求将在后期有序释放。去哪儿网数据显示,成都有4条航线进入3月国内热门航线TOP10(均为商务航线,统计时间3月1—8日);截至3月9日,清明假期成都酒店预订量居全国第一,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倍。

1670999513709096402.png

图6  成都东站和双流机场发送旅客情况

注:数据来自“交通发布”微博。



1670999456031004163.png

图7  国庆、春节黄金周成都旅游市场情况

注:数据来自成都市文旅局。

 

  总体来看,“就地过年”将在供需两端对成都经济产生较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供给方面,“就地过年”带动节前停工延迟或减少,加快节后开工复工节奏,有效工作日明显增加,叠加去年低基数效应,一季度全市工业有望实现超预期增长,并且月度增速也将较往年更平滑;同时,与城市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零售、餐饮、娱乐等行业需求的增长也对全市服务业具有一定的正向拉动作用。需求方面,“就地过年”对消费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长途交通客运和旅游行业,市域内消费活动受影响相对较小,中高端连锁品牌餐饮和城市近郊游边际受益,线上消费、数字消费、娱乐消费强势增长,消费内生动力增强,一季度消费将延续去年以来的恢复态势,同比增速有望达到疫情以来新高。


几点建议


  倡导“就地过年”是疫情防控下的特殊举措,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活动的季节性规律和区域性特征,其对成都经济运行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既有短期影响也有长期影响,由此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一、加强生产要素保价稳供,促进工业产能持续充分释放


  “就地过年”短期内对工业生产扩张带来一定超季节效应,叠加世界经济回暖、全球货币宽松以及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稳定下企业生产经营预期向好等多种因素共振,导致生产要素及上游原材料出现短期供需阶段性失衡,并带动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据了解,目前全市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均不同程度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同时2020年底爆发的全球“芯片荒”仍在蔓延,汽车制造、消费电子也普遍受到芯片短缺的困扰。为此建议:一方面,针对我市工业企业生产要素及原材料需求结构特点,重点加强原油、有色金属、钢铁、大豆等大宗商品价格监测以及产业链价格传导影响的研判,强化各类生产要素协同调度和供给保障,最大限度减少上游原材料、基础工业品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助力企业稳产满产、提产扩能。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持续深入实施强链扩链固链工程,聚焦制约产业链协同和安全的“卡脖子”关键环节,加快制定和完善重点工业企业供应链配套替代方案,打破本地企业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局面,形成具有更强创造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稳定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深度挖掘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运行供需动态平衡


  “就地过年”的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情况,如果节后防疫压力减轻、需求恢复较快,短期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中长期的经济增长贡献;但如果节后防疫压力持续、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则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库存的被动回补,并对后续生产扩张和价格稳定形成抑制。因此,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深挖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生产供给和社会需求协同互促对于后续经济稳定运行尤为重要。为此建议:一方面,紧抓我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契机,依托成都“十大文化地标”,充分挖掘熊猫、美食、休闲、绿道等资源优势,创新打造更多群众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高品质消费空间和多元式消费场景,针对清明、五一、端午等节庆假日,包装策划一批文化旅游产品和消费主题活动,推动因“就地过年”受到抑制的交通、旅游、住宿等消费回补释放。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优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动向,聚焦“两新一重”、“两区一城”、产业功能区等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策划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功能的重大项目,挖掘民间投资潜力,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强化投资要素

  的组织与运用、支持与保障,促进投资潜力转化为现实增量。


  三、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锻造城市经济运行强大韧性


  “就地过年”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人员大范围的流动迁徙,但兼具人口规模优势、消费市场优势、枢纽集散优势、治理体系优势的大城市则成为最大受益者,可见唯有持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构筑起城市链接力、控制力、带动力、吸引力相融合的比较优势才是抵御一切风险和挑战的根本之策。为此建议:一是依托“双港”,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链接力。加强空港、铁路港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国家航空枢纽第四城地位,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内陆国际贸易物流枢纽,形成沟通国际、国内的双向超级链接。二是聚焦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提升关键领域控制力。重点推进66个产业功能区、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等关系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功能性重大项目。三是推进“两圈一带”建设,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充分发挥成都在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三个不同层次区域内的作用,占据核心节点发挥引擎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构建美好生活体系,增强宜居吸引力。坚持以幸福美好生活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深入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让流入人口安居乐业从而成为常住人口。

 

  文中注释说明

  1、上班出行强度指数指该城市上班类出行行为占比的指数化结果。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迁移大数据。

 

 

(宏观经济研究所:李梦宇、熊承雪)


Copyright © 2020 ( cdeda.com.cn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6011091号-5
单位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百寿路5号 [电子地图]